广水抗战时期军事组织与军事斗争之三
应山地方和民间抗日武装情况
1938年10月武汉会战期间,国民党派出10万重兵在鄂北三关一线设防阻击日军南进,抗击日军两个师团的进攻,坚守20余天。10月24日,由于日军偷袭花山黄门坳,1000多日军骑兵从此地入境,攻陷了应山县城。日军重兵压境,三关守军南北受到日军夹击。25日武汉失守,坚守三关的国民党军队仓促撤退,损失极为惨重,全县各地到处都是国民党溃军丢弃的枪支弹药。此时,国民党应山县政府逃到城西余家店山区,应山县形成无政府状态,应山各地共产党地下组织、人民群众、地主绅士、红枪会、黄白学和土匪等纷纷收捡国民党溃军枪支弹药,打着抗日的名义,组建自己的武装力量。这些地方武装,除少部分投靠日军祸国殃民外,一部分被国民党抗日游击司令部收编,成为国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一部分参加了新四军,成为鄂豫边区抗日主力军,还有一部分经过宣传教育和正确引导,以应山地方抗日武装和群众抗日武装即抗日自卫队的组织形式,开展抗日斗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国民党领导组织的抗日自卫队
1938年11月,国民党第五战区第三专员公署委任国民党应山县县长刘汉基兼任应山县游击司令。刘汉基在余店娘娘顶成立了国民党应山县抗日游击司令部,将全县各地武装(除刘文光和熊少卿两支队伍投靠日军外)统一编为4个支队和1个应山县抗日自卫团,统一由国民党应山县抗日游击司令部指挥,抗击日伪军。1939年2月,国民党198师将应山县抗日自卫团收编为该师补充团。
应山抗日自卫团第二大队。由杨常安部、刘吉甫部、李修明部共计500多人枪组成。杨常安任大队长,下辖3个中队,分别由刘吉甫、李修明、杨品三任中队长。1939年2月,国民党198师收编为补充团,杨常安任一营营长,刘吉甫中队脱离补充团,回归到中共应山县委领导。杨常安于1938年10月下旬,在兴隆一带收捡国民党溃军枪支,扩大了队伍,以“应山县民众抗日游击队”的名义,建立了一支260多人的地方抗日武装,杨常安任队长,有步枪200余支,重机枪两挺,手枪数十支。刘吉甫于1938年10月下旬,在大邦一带收捡国民党溃军枪支,在原农民自卫队的基础上,组建了一支200余人的抗日自卫队。李修明原是职业土匪,被抓捕收监,于1938年10月下旬从应山县监狱逃出,收捡国民党溃军枪支,网罗同伙拉起了一支160余人的队伍,打出抗日的旗号,11月,应山县组建抗日自卫团时,自愿收编加入。
应山县抗日自卫支队。国民党应山县抗日游击司令部组建时,将全县除组建自卫团以外的各地地方武装划分为4个区,每个区组建1个抗日游击自卫支队,由区长任支队长,直属应山县抗日游击司令部统辖,4个支队共计有3000余人枪。因为这4支地方武装的组成由一些地方绅士乘国民党溃败之机收捡溃军的枪支,在原民团的基础上,挂着抗日自卫队的招牌,摊粮派款,抽丁拉夫,扩充起来的武装力量实际上除少部分有战斗力外,大部分基本上没有什么战斗力。主要是拥兵自据,维护自身的利益,还有少数最后投靠日军祸国殃民。他们主要有应南的李仲衡、熊源泉、王寻兰、杨焕然等4支武装,应北的王金堂、王伯轩、王楚卿、冯雨若、郝子山、张静安、彭杏吾、熊少卿、吕大德、尚武、赖传武、朱亚丹12支武装。
朱亚丹抗日游击独立大队。开明绅士朱亚丹于1938年10月,利用收捡国民党溃军的枪支,建立了一支200余人枪的地方抗日武装,11月接受国民党应山县游击司令部的整编为“抗日游击独立大队”。1939年6月,国民党198师要将其收编,他积极赞成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不愿接受198师的收编。经中共党员陈子坤的关系,愿意加入新四军一起抗日,被新四军挺进团授予“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应山抗日游击大队”番号,并委任朱亚丹为大队长。1940年8月编入新四军挺进纵队七团第三营,朱亚丹任副团长。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自卫队
1938年11月,广水在土地革命战争中隐蔽下来的党组织和红军干部,利用合法身份,收捡国民党溃军的枪支,组建一批农民武装,开展抗击日伪的武装斗争。1939年1月,中共应山县委成立后,重点工作放在建立和发展抗日基干武装上,加强对自己建立抗日武装的组织领导。应山是日军重兵屯驻地,只能在城南、城西、城北边远地区利用“黄白学”的名义,发展壮大抗日自卫武装,自卫队人数达数千人。1939年7月,中共应山县委决定,以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应山留守处的公开名义,开展组建抗日武装和恢复乡保基层政权。1939年冬至1940年初,为贯彻执行中共豫南鄂中区党委关于各级党组和抗日武装实行全面的统一领导的指示,中共应山县委着手收编整顿全县原民众抗日武装和土匪武装,建立中共地方武装,并开始在乡、保组织民兵自卫队。1940年9月,鄂豫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颁布《边区国民抗敌自卫队组织条例》,中共应山县委在控制的边远山区和部分敌占区,先后普遍建立民兵自卫队,到1940年底,组成8000多人的不脱产自卫队,1941年发展到19000多人。1942年初,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把边区人民组织到保卫家乡、保卫边区斗争中来,每保组织一个游击组、一个自卫队,并建立各级人民武装委员会”的指示。同年七八月份,鄂豫边区党委按照中央军委要求,先后发出《强化边区游击队》和《关于独立开展群众战争动员》的指示,中共应山县委和各级党组遵照指示,加强人民武装建设,根据地和部分游击区每个保成立20人以上的基干自卫队,当时又称为游击小组。1943年,中共鄂豫边区党委通过的军事建设计划,把普遍建立民兵列为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各地抓好落实。广水各地党组织和民主政府,加强对民兵自卫队的领导和建设,民兵自卫队组织随之增加,抗日武装力量大大加强。
广水抗日根据地和敌后的群众武装组织,配合新四军积极开展对敌斗争。全县军民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他们组成便衣队,袭击日伪据点,破坏日军交通运输线,夺取日军战备物资,采取武装和非武装、公开和秘密的斗争形式,打破敌人的封锁,广泛开展游击活动,拔出日伪新据点,袭击老据点,围困封锁据点,挫败了日军清乡蚕食阴谋。他们铲锄汉奸,争取利用维持会,瓦解伪军,打击日伪密探和特务,使日伪军张皇失措。广水广大民兵自卫队一手拿锄一手拿枪,一面生产一面作战,有效地保卫了基层政权的巩固和生产的发展。他们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踊跃参军上前线作战。据统计,8年抗战中,广水民兵自卫队和县区武装补充新四军5师就有3500多人。广水民兵自卫队、武工队、民兵同全县人民一道,为8年艰苦抗战取得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民众抗日游击队。1938年10月,中共党员、红军代理连长杨常安在作战中负重伤,由于红四方面军西征,不能随部队行动,被安置在当地养伤。伤愈后返回兴隆家乡隐蔽,并在兴隆建立了一支共产党掌握的农民武装——应山县民众抗日游击队,杨常安任队长。
应山游击大队。1938年10月,中共鄂中特委委员邓先术到应山协助工作,将共产党掌握的刘吉甫、李修明两支地方武装与杨常安的“应山县民众抗日游击队”合并,成立应山游击大队,杨常安任大队长,下辖3个中队,拥有长枪200余支,重机枪2挺,手枪数十支。1938年11月下旬,为了实现联合抗日和解决游击队的粮饷,经党组织同意,编入国民党应山抗日自卫团第一大队,杨常安任大队长。1939年2月,应山抗日自卫团被国民党198师收编为补充团,被编入第一营,杨常安任营长。此时刘吉甫中队脱离补充团。1940年7月,杨常安带领两个连脱离198师补充团,回到应北,经信应地委批准,和刘吉甫中队、应信总队二营一起整编为“信应独立团”,杨常安任团长。
东乡抗日游击队。1938年11月,卢华银、柴诗芳在太平一带收捡国民党溃军的枪支,组建了一支有十几条枪、30余人的东乡抗日游击队,12月,编入由中共党员许金彪领导的“湖北抗日游击大队”。
应山人民抗日自卫总队。1939年8月,新四军应山留守处利用各种关系和办法,争取到了对“红黄学”的领导权,将全县“红黄学”编成7个大队,改名为应山人民抗日自卫队,并成立总队部,钱鹄卿任总队长,使全县大部分“红黄学”领导权掌握在中国共产党手中。
应北抗日“冬防”大队。1939年4月,中共应北区委以“黄白学”的名义,在徐家大湾、聂家店一带建立抗日群众武装数千人。趁夜攻占聂家店,消灭一股土匪。随后开到锅底湾,将“黄白学”改名为应北抗日冬防队,并成立了应北抗日冬防队,徐泽胜任大队长。5月,在冬防队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应北地方抗日武装——中共应北区中队,徐泽胜任队长兼任指导员。
应北县抗日基干大队。1940年8月,中共应北县委派李杰汉、罗耀凡、方略、沈宗仁等一批干部和30多人的手枪队到寿山开展工作。首先在三座桥、黄家垅、团山等地各建一个抗日后备队中队(抗日基干中队),同时以寿山为中心开始组建群众武装基干队。为了加强对基层政权的群众武装抗日基干队的领导和组织指挥,成立了应北县基干大队,黄育之任大队长,汪东波任副大队长。
抗日十人团。简称“抗十团”,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鄂中地区党组织根据战时需要,建立的半军事、半政治性质的不脱产的抗日群众组织。通过自上而下的号召和群众串联方式,从贫雇农、中农和进步知识分子中发展成员。加入该团的人员在自愿的原则下,由两名团员介绍,经组织批准。“抗十团”以每10人为一个基层单位,区、乡设分团,县设总团,主要任务:一是打击汉奸,破坏或控制伪政权,使之为抗日服务;二是站岗放哨,为部队扩军和收集军需物资;三是调解民间纠纷;四是打击日寇,没收仇货。
广水最早成立“抗日十人团”是1938年8月。土地革命时期负伤的红军营长汪立波,在杨家寨隐蔽3年后与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接上组织关系。先后在杨家寨、方店、高店、舒家庙建立了4个党支部,并与卢华银取得联系,在七里冲建立了党的外围组织—“抗日十人团”。1938年8月,在中共鄂豫边区党委的号召下。“抗十团”工作在全县乡村普遍展开,并在安应地区的一些日伪据点也建立“抗十团”的秘密组织。1940年8月,全县已发展到8000余人。1940年9月将“抗十团”改称为民兵基干队。
(王诗凯 张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