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编制广水“十三五”规划专题协商论文选登之十三
关于“十三五”我市劳动培训就业工作的规划建议
市政协社保民宗活动组
“十二五”期间,我市劳动就业主管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培训法规政策,在方便为民、稳岗援岗、培训就业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绩。各类培训机构发展到11家,共培训各类就业人员近7万人次。但与企业用工和群众就业愿望相比,我市劳动就业培训的人数、专业、质量还有较大的差距,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
1、基础薄弱,建设滞后。全市仍没有一所规范化、标准化、专业齐全、设施先进的培训学校。现有的培训机构有的场地狭小,设施简陋;有的规模小,档次低;有的专业落后,招生困难,培训效果与社会需要脱节。
2、师资缺乏,质量不高。我市培训机构专业设置20多个,年培训人员5000余人,但专、兼职教师不足百人,且结构不合理。无论从完成课时,还是满足专业开课需要,师资严重不足,往往捉襟见肘,致使培训时间缺乏保证,实际操作训练不够,培训质效大打折扣,就业培训缺乏吸引力。
3、重视不够,合力不足。就业培训工作还没有引起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缺乏长远统筹规划,仅仅停留在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和迎接检查过关的层面,国家出台的相关法规和政策没有得到有效地贯彻落实。
4、服务不优,能力不足。一是宣传服务不够。就业群体对培训就业的法规政策不甚了解,相关政策法规的社会知晓度不高,培训就业的激励引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二是信息服务不够,没有及时全面地掌握群众的培训及就业意愿,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对接不紧。三是管理服务不够,对培训机构的应有资质、培训流程、培训就业情况把关不严,培训补贴发放各环节缺乏科学的工作机制和操作规程。四是能力不足,培训就业管理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还不能适应培训就业工作的发展需要。
“十三五”期间我市总人口、劳动力人口将分别达到95万、50万左右,随着我市工业规模的增大、农业改造的投入、返乡就业和创业的农民工和大学生回乡就业的增加,培训就业工作将面临更为繁重的任务和更高的质量要求。为此,建议:
1、加大对培训就业法规政策宣传力度。市人社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培训就业法规政策,使培训就业法规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从而提高就业群体对培训就业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培训工作的积极性。
2、切实加强就业培训机构建设。充分利用相关专项经费,整合各类培训机构,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营或股份制等方式建设1-3所高水平的就业培训机构。市人社部门既要重点抓好带有综合性,指导性、针对性的定点培训机构,还要指导市级骨干企业、员工较多的行业以及镇办办好培训就业机构,使培训网点合理分布,就业群体就近培训。一是在市民政部门建立复员退伍军人的培训基地,落实复原退伍军人转岗的培训要求。二是在市教育部门建立大中专毕业生和初高中未升学的劳动预备役培训基地,使我市新成长的劳动力顺利适应就业需求。三是在市司法部门建立劳教人员的培训基地,使劳教人员既能得到思想上的教育、又能学到专业技能,为重启人生航向奠定基础。四是在市商务部门建立综合服务性的培训就业基地为全市服务行业输递行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五是与市总工会、妇联、共青团、科协等群团部门联合开展特色性较强的培训班。如特色种植、月嫂等。六是各乡镇、办事处人社服务中心要把培训数量、质量及就业情况作为各人社服务中心的工作考核内容。七是在市重点骨干企业建立自身的就业培训基地,按企业自身需要开展培训工作。
3、加大投入,形成合力。市政府要把培训经费纳入预算,落到实处。市政府办公室和人社部门要加强领导建立协调机制,加强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各政府部门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的作用,真正形成全市劳动力培训和就业工作的合力。
4、建设一支高水平培训师资队伍。根据上级下达的年度培训计划,我市应具备60人左右的就业培训专职教师和70人左右的兼职教师队伍,目前缺额部分,主管部门应督促培训机构加大选聘力度。人社部门和培训机构要加强对师资队伍教育管理,对每个教师所担负的教学任务提出量化和质量要求,对备课设计不定时进行检查,对教学质量情况不定期听取学员和就业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对教师的劳动报酬根据其担负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进行综合量化考核确定,对突出贡献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和劳动报酬方面给予奖励和鼓励,并根据每年专兼职教师的评定结果实行优胜劣汰,并不断调整优化教师结构。
5、着力提高培训就业工作服务水平。坚持常年征集就业群体的培训就业愿望和技能需求,按照本市企业的用工需求,根据不同情况和不同要求,采取不同形式的特色培训班,最大限度地为就业群体和相关企业提供就业培训服务。建立全市劳动力和企业用工状况的数据库,公布用工信息,组织用工招聘,采集培训信息,组织培训工作。
6、切实提高就业培训管理服务协调能力。市人社部门要切实强化责任担当,转变管理服务态度,真正将群众满意,上级满意,本地企业满意作为培训就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强化培训管理人员的管理责任,实行谁管理谁负责。要增强培训资金分配、使用的透名度。要通过有效的途径保障培训工作管理服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培训就业工作服务管理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