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水师范的变迁
一、从应山初师到应山中师
广水师范学校原名应山师范学校,其前身为应山县广水镇广才中学。广才中学是1947年由广水商会创办的一所私立初级中学。主要招收小学毕业生和社会青年。校舍利用广水北庙,面积450平方米,3个教学班,师生共90余人,设备简陋,规模甚小,其办学经费由广水大商家赞助,学生个人承担少许。首位校长易炯,继任校长梅坚。1950届毕业生杨运兰被国家招为新中国第一批航空女驾驶员。
1952年2月,湖北省教育厅将广才中学改为“湖北省应山县初级师范学校”,担负应山、安陆、大悟、云梦4个县的小学师资培养任务。此外,应山初师还担负原孝感地区(咸宁地区当时尚未分出去)16个县小学教师轮训任务。初师班招收小学毕业生,学制为3年或4年。轮训班招收在职小学教师,学制为1年或2年,春秋两季都招生。
1952年春,有4个初师班,学生200余人(其中有部分学生是原广才中学转入的随班就读学生),1952年秋又招收应山、大悟、安陆三县四年制2个初师班100余名。1954年又相继招收小学教师轮训班2个。1955年为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46人。由于国家急需补充教师队伍,1956年又招收2年制初师班2个。至1957年,应山初师已成为孝感地区一所规模较大的师范学校。校园面积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40平方米,全校共有7个教学班,学生340人,教职工41人。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初师生已不适应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1958年8月,湖北省教育厅将“应山初级师范学校”升格为“湖北省应山县中等师范学校”,主要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担负应山、大悟、安陆三县的小学师资培养和应山、大悟、安陆、云梦、黄陂、孝感六县小学教师的轮训任务。1960年9月,学校与省实验师范挂钩,互派教师协助教学,并互送学生分科学习。当时,省实验师范有25名学生来应山师范学习中文,应山师范有20名学生到省实验师范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学习期满,仍返原校参加分配。
1962年8月,因国民经济调整,上级指示应山师范学校停办。停办期间,县文教局利用应山师范学校校址开办应山教师进修学校。办师训班2届,轮训教师100名;招收耕读小学教师50名,于1966年毕业。这期间,举办全县不够中师毕业的在职小学教师函授班,共有学员1000余名,由10余名语文、数学函授教师分片轮训到全县各乡镇指定的教学点,定期面授,定期交作业,定期统一考试,对全县教师的文化业务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办。其校舍有部分移交给广水镇办第二小学。
1970年9月,应山县教育局借应山“五·七”干校校舍(现十里办事处同兴店殷家大屋)开办应山县中学教师培训班。1972年2月,县教育局借应山县委党校校舍(同兴店殷家大屋),在原中学教师培训班的基础上,恢复了应山师范学校。这年招收推荐生240人(学历不等),学制两年,分三批毕业。全校有40余名教职工。
1973年7月,应山师范另择校址,重建学校,由同兴店殷家大屋迁至广水镇西河畔,征用广水区高中一栋两层教学楼,面积806平方米,邮电局一排平房和芦兴学校的三排拱房,另新建平房36间,校园面积达16675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原师范学校的师生随班就职就读,并继续招收推荐生701人。当时条件艰苦,师生住房因陋就简,白天当教室,晚上当宿舍。
1978年3月,实行新的招生制度,经过考试,录取了3个班的新生150人。第一批经过考试入学的新生,基础齐,求学心切,改变了学风,教学秩序很快走上了正轨,学校面貌焕然一新。这时,应山师范有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82人,教职工84人。同年招收高师物理班1个,学生38人,1979年转人武汉师范学院孝感分院。
1978年在县教委的领导下设立函授站。为武汉师院招收中文、数学、化学、物理四个专业本科函授生200余人,学制五年;为孝感师专招收中文、数学、化学、物理4个专业专科函授省300余人,学制三年;为应山县教委师训科招收中师函授学员1850人,定期定点进行专题面授。
从1981年开始,学制由二年改为三年,招收对象一律从初中应届毕业生中择优录取,培养目标是合格的小学教师,即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过硬的基本功,较强的工作能力。同年创办附属学校。
自1983年起,陆续开办了学制两年的民办教师中专班,学制一年的党政干部中专班、军队干部中专班。1985年增设音乐班、美术班和小学教师进修班、英语中专班。1985年学校被孝感地委、孝感地区行署授为“文明单位”。
1986年1月,湖北省副省长梁淑芬来校视察。随后,省教委鄂教字【1986】025号文件确定应山师范为省重点中师。学校历届主要负责人为陈国贵、付松臣、杜夔、王连奎、吴景谦、李祖强、雷佛应等。
二、从应山师范到广水师范
1988年12月,撤销应山县,设立了广水市,“湖北省应山师范学校”更名为“湖北省广水师范学校”。
1992年,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学校抓住市场经济改革的机遇,按国家教委制定的《中师标准化建设试行草案》的要求,加大建设力度,并开始向外省招生。1993年7月,为解决办学经费不足问题,经主管部门批准,学校开始招收部分捐资助学生,捐资生进校后享受和正取生的同等待遇。1994年10月,以国家教委师范司孟吉平为团长的“国家教委中师联检团”到学校检查,与会者对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及发展变化给予高度评价,称赞是“湖北省山区师范的主要代表”。
1995年5月,在广水市政府的支持下,学校扩大面积166亩,使学校总面积达232亩,拥有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藏书近十万册)、美术楼、音乐楼、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微机室、礼堂、食堂、展厅等十余个功能室。招生范围涉及湖北、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新疆等6个省市10多个地区。
1996年9月,学校申办小教大专班,经省教委批准,招收数学、音乐两个专业计 81名学生,学校积极准备向五年制办学(即三年中师,两年专科)方向发展。1997年举行了建校45周年大庆。12月,湖北省教委对全省37所中师进行办学水平评估,广水师范综合办学水平位居全省第三名。
1998年5月,学校成功举办了“湖北省第七届中师生田径运动会”。这年4月,省教委、省人事厅、省财政厅联合行文,确定广水师范为全省11所试办小教专科班试点学校之一,并招收数学、中文专科生159名。至此在校大专班6个,有大专生240人。为了适应大专部的办学需要,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学校启动北区建设工程,至1999年完成20000平方米的建设任务,使生均占有面积达到省重点中师标准。至此,学校占地近260亩,规范化建筑面积达77000平方米,在籍中师生2704人,专科生159人。学校开设有普师班、音乐班、美术班、旅游班、幼师班、计算机班等多种专业班。
三、从广水师范到广水市实验高中
1999年6月,国家教委对湖北省中师进行调整。8月底,广水市各高中招生已接近尾声,学校号召教师深入到学生家中动员学生报名,试招两个高中班103人,并成立广水师范高中部。广水市教委、市政府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将广水师范改为双元制学校。”一方面要继续与大专院校联合办校,力争办成五年制小教专科学校;一方面要办好特色高中,并力争成为地(市)级重点高中。即一所学校双元结构(中师和高中),三大系列(师资培养、教师培训和高中)。2000年,省政府就中师结构调整行文,经孝感市教委批准,在广水师范校内设立“广水市实验高中”,经广水市政府专题会议研究定为广水市重点高中。根据这一决定,学校制定了“三年转轨,三年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决定在校园北区办高中,招收高中生1130人;在校南区办中师,2000年招收最后一届中师生共106人。
2000年底,广水行政区划变革,隶属随州市管辖,学校相应地成为随州市重点高中,学校由师范教育向高中教育转轨。转轨期间,原在校中师生仍按原中师教学大纲授课。基础学科教师分批经过高中教学大纲学习后上岗从事高中教学,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及原部分留校任教中师生在学校引导下改教文科基础学科,音乐、美术教师部分分流出去。同时,在高中生中设立音乐、美术班,鼓励有兴趣特长的学生选读并报考艺术院校。至2002年,学校固定资产接近1个亿。学校在南区定为高一、高二教学区,北区设为固定的高三教学区。
至2003年6月,最后一批中师生毕业,部分省内中师生转班插入高中班学习。于2001年设在广水师范内的广水市继续教育中心,也于2004年收归市教育局。至此,师范教育完全退出学校办学历史。
从1952年办校以来,广水师范共为国家培养教师13000余人,培训18000余人次,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1988年以来学校历任主要领导有雷佛应、王忠文、刘旭东、余文明。
(蔡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