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广水市政协网 >> 协商论坛 >> 浏览文章
“三进”协商论坛论文选登之二十:关于发展红栀子产业的建议
日期:2014-12-2 9:58:35   浏览数:

 

“三进”协商论坛论文选登之二十

 

关于发展红栀子产业的建议

 

余亮生

 

 

红栀子是我国特有的药材及食用色素原料树种,其果实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色素价值,已越来越被国内外的消费者认识和接受。综合开发后,产业链长、附加值高、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一、红栀子产业发展现状

我市是湖北红栀子种植大市之一,现有种植面积2300多亩,主要分布在骆店、武胜关、杨寨等镇,全市年产红栀子鲜果163吨。按我市平均水平,每亩产鲜果365斤计算,年利润1142/亩,若加强管理,每亩可产1500-2500斤以上,年毛利润达4000-5950/亩,远高于其他农作物。因栽培品种多为八十年代选育的品种,有所老化,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我市目前尚无红栀子加工企业,所产鲜果通过收购商销往孝感、武汉、信阳等地的红栀子加工企业,附加值低。

二、红栀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视力度不够。我市有十几年栽培历史且具有一定规模,但近年来,红栀子产业却并没引起全市上下的足够重视,特别是市、镇两级政府没有真正将发展红栀子产业纳入议事日程,调查时未发现哪个镇、村对红栀子产业发展采取了切实措施,致使工作上无计划、无目标,发展缺政策、缺资金,正面宣传引导不多,难以充分调动林农发展红栀子产业的积极性,也难以推动红栀子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单位产量偏低。由于市场行情不稳定,大部分红栀子种植户习惯于原始生产方式,长期疏于管理,不进行抚育,荒芜现象严重,从而造成了产量低、效益差、不管理、难发展的恶性循环,据调查,目前的老红栀子林面积中有60%处于稀疏退化状况,年均鲜果产量只有360斤左右,亩产值只有1600元左右。

(三)科技含量不高。因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科技服务水平不高,红栀子产业良种选育、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严重滞后。种植户以自产、分散经营为主,满足于领取退耕还林款,接“露天财”,能收多少算多少,有的甚至不产不收,商品率不高。综合开发利用红栀子的产业链条没有形成,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运营红栀子产业机制没有建立,产业的内在潜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四)加工利用滞后。我市目前红栀子产品主要停留在经营出售鲜果上,在高等药材、食用色素等综合利用方面还未起步。

(五)规模特色不明显。20022005年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红栀子面积曾达到6000多亩,但由于森林火灾毁损,20072008年特大冰冻灾害破坏等因素影响,面积急剧减少,虽然有的种植户意识到红栀子产业发展潜力,但由于宣传引导、政策扶持不到位,发展资金、加工利用未跟上,红栀子产业发展缓慢,规模特色不显著。

三、加快红栀子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确立发展目标。利用5-7年时间,实现全市高产、高效红栀子林总面积5万亩,建设高标准示范基地2-3个,年产栀子果达2.5万吨以上,兴建栀子果加工企业一家,产品精加工率达到80%以上,打造“鄂北栀都”品牌。

(二)抓好规划布局。在规划布局时,需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统筹规划的原则,集中体现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社会化的产业布局理念,以武胜关、杨寨镇、骆店镇、李店镇、长岭镇为中心,充分利用现有红栀子生态优势,将红栀子产业与“四化同步”建设、旅游业捆绑打造。通过改革引导、市场运作等手段,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优化经营方式,提高科技含量,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使红栀子产业真正成为我市农业的一大支柱产业。要加大对加工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完善产、供、销和产、加、贸一体化机制,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确保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落实具体措施。广泛宣传引导,提高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认识水平;切实加强领导,保障红栀子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强化科技支撑,推进红栀子产业化经营的科技水平;积极培育龙头,强化示范带头作用。总之,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和科技、资金各方面的投入,加快高产示范基地建设,提高资源生产的积极性,开发新产品,开拓大市场,壮大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完备产业链,唱响“鄂北栀都”品牌,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撑起一片蓝天。

 

(余亮生  广水市政协委员,农业界,现任市林业局副局长)            

        

 

主办:政协广水市委员会    鄂ICP16018717号
邮箱:gszx6232330@163.com 电话:0722-6232330 传真:0722-6386330 地址:广水市府前街8号 邮编:432700 设计制作:中国广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