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协商论坛论文选登之十三
围绕“三进”做文章 打通棚兴致富路
陈巷政协联络处
在市政协组织的“三进”活动中,陈巷政协联络处把解决棚兴村通行难问题作为重要内容,积极争取硬化指标,多方筹措资金,高标准硬化了3.5公里的通村公路,解决了棚兴村近3000人的出行难问题,打通了群众梦寐以求的“幸福路”、“致富路”。
一、棚兴村通村公路的现状
棚兴村地处陈巷镇西部,背靠寿山,西邻长岭镇平林乡,南接安陆市洑水镇,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属边远贫困村。全村下辖12个村民小组,48个自然湾,709户,2900人,除一条县乡道杨平公路穿村而过外,通村、通湾公路几乎是空白,村民出行几乎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群众修路的愿望十分强烈。
二、通村公路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少数群众认识有偏差。首先,棚兴村相对闭塞,经济欠发达,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村民对家乡修路,改变交通落后面貌的意识不强、热情不高。其次,群众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虽然中央一再强调,农村公路建设的事权责任在于地方,但群众普遍认为修路是交通部门的事,资金全部需要国家投入,坐等通村公路修到家门口。
二是少数群众大局意识不强。由于硬化道路需改造路基,拓宽路面,避免不了要占用田地、拆除部分障碍物。可有少数群众往往只考虑个人利益,不顾大众利益,不支持道路硬化工作,甚至在征地、拆迁、施工过程中出卡子,阻挠施工,致使道路硬化工作难以实施。
三是争取立项难。由于通村公路建设已接近尾声,计划指标进一步压缩。今年,国家下达给陈巷镇的通村公路指令性计划仅为8公里,而全镇尚有25个村、200公里通村公路未硬化,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因此,建设通村公路仍需“排队”等政策。
四是资金缺口较大。目前,修建一公里的通村公路需要资金20万元左右,国家补贴10万元,资金缺口在10万元以上。另一方面,随着物价逐渐上涨,修路所需的水泥、石子等主要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持续走高,使缺口资金进一步加大。
五是路网规划不完善。有时为了图方便,节约资金,往往沿原路基进行改扩建或硬化,没有通盘对村组公路进行勘测设计,导致村与组之间、村与镇之间的连接点不科学,线形走向设计也不太合理,出现了一些“断头路”;有的路没有错车点,小型车辆错车都很困难;有的路段坡陡弯急,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三、棚兴村通村公路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是广泛动员群众,调动群众积极性。召开修路动员会,让群众明白要想富、先修路,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乡镇政府的主体作用和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引导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合力,群策群力搞好通村道路硬化工作。
二是合理规划路网,保障群众利益。在前期大量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通村公路进行科学规划。第一,要保证路网结构合理,保证通村公路与省道杨平公路有机结合,实现公路村村相连,路路相连。第二,要保证综合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通村公路与主要的村民集中点、村卫生室、代销点、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相连接,照顾大多数村民的利益。
三是积极争取项目,获得政策支持。虽然全镇通村公路建设的指令性计划十分有限,但是,政协联络处积极争取领导重视,积极申报建设项目。今年4月,党委政府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经过多次协调,为棚兴村争取到了3.5公里道路硬化指标,确保了该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是拓宽融资渠道,化解资金瓶颈。棚兴村通村公路硬化工程资金缺口高达40万元。俗话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没有资金,修路只能是一个梦。为解决资金缺口,今年3月份以来,政协委员付大国多次只身前往广东、武汉、重庆、襄阳、孝感等全国各地,动员80余名在外有经济实力、对家乡有感情的企业家和个体户捐资30余万元,成功化解了主要的资金瓶颈。同时,他还多次做群众思想工作,组织受益村组的群众捐款10余次,共募集资金10万余元,并动员群众自发投工投劳,减少人力成本,变“政府修路”为“社会修路”。
五是强化技术监管,提高建设质量。虽然农村公路建设技术标准不高,但是质量要求绝不能降低。如果质量把关不严,“民心工程”就会变成“伤民工程”。在棚兴村通村公路建设过程中,陈巷政协联络处主动牵头,一方面组织各村组干部和现场工程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掌握公路建设的质量要求,规范公路建设程序;另一方面成立通村公路质量巡查小组,加强质量指导和监督,做到“宁可慢一点,也要好一点”。
六是完善管养机制,维护建设成果。强化主体意识教育,增强广大群众爱路、管路、护路的意识;落实养护协议,兑现通村公路养护资金补助;加大执法处罚力度,严厉打击恶意损毁、超载等不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