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 起 潮 落
--我所经历的《广水潮》创办历程
沈 崇 民
1990年2月17日,广水市文学艺术联合会终于完成了自1986年成立以来从虚到实的全过程。成为有编制,有经费,有办公室和办公人员的正局级单位。我作为市文联首任执行副主席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创办一本文联文学刊物。她不仅是文联存在的一种象征,也是文联所属各文艺社团展示文艺创作成果的阵地和开展文艺活动信息交流的平台。
办刊物必须有一个恰当的响亮的刊名,有人说叫《广水文学》,也有人说叫《映山红》,还有人说叫《印台文学》等等。我说:《广水文学》或《印台文学》太直白、太俗气,《映山红》没有新鲜感,过去广水市称应山县,叫映山红比较合适,现在改称广水市就不太好。我提议叫《广水潮》,山潮、水潮、人潮、文潮、改革大潮,有一种汹涌澎湃、奔涌向前的动感。文联将以上所有刊名报市委宣传部审批,最终《广水潮》入选,确定为广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学刊物的正式刊名。
有了刊名还得有由省委宣传部颁发的准印证,也就是刊号,没有刊号的印刷品属非法出版物,将被取缔。宣传部派副部长程义权同志和我一起到省委宣传部为《广水潮》申请刊号。我们找到了曾经在孝感地委宣传部担任部长,现为省委宣传部党办主任的毕志伦同志。我们向他说起要创办一本广水市文联文学刊物《广水潮》的要求,请他帮忙解决刊号。毕部长说:“现在申办刊号真的不是时候。自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之后,中央对刊物的管理相当严格,县一级的刊物审批基本冻结,过去已办的刊物还要再作审查,不合格的一律砍掉。是一种全面紧缩的形势,这个时候来申办刊号可能一点希望都没有。”毕部长的话给我们当头一盆冷水,从头凉到脚。程部长说:“办不办得成,还请毕部长陪我们见一见分管期刊的领导,让我们多了解一些信息,以便以后争取。”毕部长说没问题,立即将我们带到一间挂着“期刊部”牌子的办公室。毕部长一进门就大声说:“孙处长,家乡来客人了。”一位女同志站起来迎接我们,毕部长说:“这两位是广水市委宣传部程部长和文联沈主席,他们是为期刊的事想咨询一下处长。毕部长又对我们说:孙处长是分管全省期刊的负责人,是我们孝感出来的女能人,你们有什么要求、问题和想法就找孙处长吧。”孙处长说:“啊,孝感老乡,请坐,请坐。”毕部长说:“我还有一件事情要急办,你们慢慢谈,中午我安排工作餐。请孙处长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能支持就支持一下广水。”毕部长说完就离开了期刊部。
我们把广水市文联拟创办文艺刊物《广水潮》的申请报告交给孙处长。孙处长说:“这件事现在恐怕难办。全国统一清理期刊,全部冻结,不得审批。”我问:“孝感地区现在有几本文艺期刊?”孙处长说:“一本也没有。”我说:“您作为孝感出来的分管期刊的主管,孝感文艺期刊等于零,您不觉得遗憾吗?”孙处长说:“那也不是我们的问题。可能是时机不成熟。”程部长说:“现在广水市文联是孝感地区第一家。广水市委市政府十分支持,拨专项经费办刊物。我们时机成熟了,请您网开一面,让孝感地区也有一本自己的文艺期刊,为发展广水市乃至孝感地区的文艺事业发挥一点作用。”我也说:“我们的刊物是文艺性的,主要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以及美术、摄影、书法等作品。不销售、不发行、不登广告、仅作为文艺交流。一切按省委宣传部对期刊的规定办理。”孙处长听了我们的陈述之后说:“我的心情和你们是一样的,毕竟是家乡的事情,你们把报告先放在这里,待我们请示上级再与你们联系。”我们听了孙处长的表态很高兴。虽然当时没有办成,但对创办刊物有了进一步了解,也有了一点希望。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已到了11点多钟,毕部长过来安排我们到食堂就餐。我们说由我们请毕部长孙处长吃饭。毕部长说:“你们大老远来,是我们的客人,不必客气,我们请吧。”中餐虽然比较清淡,也没有酒,但是毕部长、孙处长和我们一起就餐,充满了浓浓的孝感乡亲融洽的气氛。
半个月后的一天,程部长高兴地告诉我孙处长来电话让市文联派人到省委宣传部去一趟,刊号可能有希望了。于是第二天上午我就赶到省委宣传部,我找到了期刊部。孙处长接待了我。她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经过研究,我们主任批准了广水市文联的关于创办文艺刊物《广水潮》的报告。我高兴得不得了,对孙处长表示感谢。孙处长说:争取到这个刊号不容易,在期刊冻结的情况下能批准你们的刊号,主要考虑到你们填补了孝感地区文艺刊物的空白,也是对孝感地区成立的第一家文联工作的支持。希望你们一定要遵守办刊规则,严把思想关、质量关和不发行、不销售、不登广告的承诺,把刊物办好、办活,绝对不能出任何问题。我高兴地拿着批文离开省委宣传部。批文上写着“同意广水市文联创办文艺刊物《广水潮》,刊号为“鄂内刊692号””我惊奇地发现刊号和我们文联电话232692(当时只有6位数)的尾号3位数完全相同,真是无巧不成书。
有了刊物名称,有了刊号,现在最缺的是办刊经费和文学作品。市政府在文联成立之时就答应每年拨10000元办刊经费。我们找印刷厂初步估算一本16开、48页码、彩印封面、铅印内页,每期印刷2000份的排版费、制版费、印刷费等所需开支是5000元(每本2.50元。)还有最低稿费大约1000元,也就是每期需经费6000元,全年四期需2.4万元,市政府拨款只够印一半。不管怎么说,《广水潮》的创刊号总是要出的,以后的事以后再说。至于文学作品问题,文联召开了广水市文学创作学会骨干会员,布置了每种体裁和每个作者的创作任务,要求拿出最好的、最新的文学作品为《创刊号》增光添彩。广水市市委书记向经涛在万忙之中送来了亲笔题写“愿广水潮顺乎改革大潮、作者如潮、读者如潮”的题辞。广水市市长吴水明也为刊物写了:“百花齐放、繁荣创作、促进文明、振兴广水”的题词。广水一中副校长、广水市书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家陈一尘先生为刊物封面写了气势磅礴的“广水潮”三个大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熊宗荣亲自为刊物写了“创刊词”。
通过编辑部几位同志夜以继日的共同努力,经过征稿、改稿、编辑、排版、校对等相当繁杂的编辑、印刷工序之后,期待已久的广水市、乃至孝感地区的第一本文艺季刊《广水潮》终于问世了。我们捧着还有油墨清香的《广水潮》,就像捧着自己的新生婴儿一样,疼爱有加。不管她是胖还是瘦,是男是女,但她毕竟是我们心血的结晶啊。
第二天早上,市委、市政府、各大部办委科局主要领导以及重点作者的案头上都摆着我们市文联文学季刊《广水潮》。随即省文联、省作协、孝感地区以及全省所有文联都收到了我们寄发的《广水潮》,这对提高我们广水市的知名度,展示我们广水的文学艺术实力,交流广水市文艺活动信息无疑起到了宣传和促进作用。
办好一期刊物还好说,每年四期需经费2.4万元,每期文学作品最少需要10万字,全年50万字左右,杂志印出来后不准发行、不准销售、也不准刊登广告,基本上就 赔本赚吆喝。财政每年仅拨款10000元,还有1.4万元的缺口怎么去填?为了使刊物生存下去,我们采取了三个办法:一是寄希望政府增拨经费。二是找企事业单位,以出专号名义、筹集经费。通过作工作,我们先后找过十几个单位联合办刊。譬如环保专号刊登有关环保内容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宣传画、漫画、摄影、书法、美术作品,刊登环保内部职工的文章、照片。这样既不降刊物的质量,也能宣传全民环保意识。由环保部门负责经费、由文联负责编辑出版。我们先后出版了政法专号、经贸专号、教育专号、妇女专号、青年专号、工商专号、卫生专号、计生专号、税务专号等等。用这个办法解决了一部分办刊经费问题。三是减少印数。原来每期要印2000份,有时还不止这个数。为了节省资金,后来逐步将印数减少到1000份,这样印刷费就由每期5000元减少到3000元,降低三分之一成本,保证按时按期出版。有时还将两期合成一期,增加页码,减少了不少环节,比如只印一张封面,减少了装订费、运输费等开支。
《广水潮》编辑部开始只有一个编辑,是文联秘书长兼任。另外聘请了文化馆和党史办的两位文学爱好者共同参与编辑。为了加强《广水潮》编辑部的活力,我们经过摸底、调查并通过组织部先后调入了孙宏、魏永贵、汪明、柳艳阳、李春意等一批在文学创作中有突出成就的作者参与《广水潮》的编辑工作。他们不仅在编辑刊物中极力选好稿、改好稿、编好稿,而且在业余时间也创作了不少质量较高的文学作品,为《广水潮》提供了丰富的稿源,特别是由于他们的努力,在他们的身边吸引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为《广水潮》储备了新生的后备力量。十多年后的今天,先后在《广水潮》担任编辑的魏永贵已是威海市公安处二级警督,“新世纪小小说风云人物榜”金牌作家;孙宏已是山东禹城市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柳艳阳已是陕西日报社《非常关注》的执行主编,汪明已是广水市环保局督察大队大队长……
从1990年出版《广水潮》创刊号开始,一直到1997年12月底我退居二线为止,8年来共出刊32期,基本保证每年四期,刊发文学作品1105篇(首),约220万字,书画、摄影等作品108件。1992年获得全省文联系统报刊优秀作品编辑奖。随后接任文联的各届主席继续完成着每年4期刊物的出版,但是由于经费越来越紧张,联系协助办刊的单位基本上都轮流完了;加上没有及时到上一级市出版局年审,交纳评审费,所以被省新闻出版局吊消了刊号。现在《广水潮》即使有时出一期二期也是没有正式刊号的刊物。呜呼!《广水潮》在奔涌了十多年后的一个早上终于平静下来了。
……
之后的多年,偶尔一年也能见到一期,直到2012年,但几乎都是使用的是已经过期的刊号,有时也临时弄过专辑号。
(作者: 沈崇民,男,现年70岁,中共党员,1990年1月至1997年12月担任市文联执行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