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新型城镇化战略机遇 推进武汉城市圈均衡发展
——在潜江市武汉城市圈政协主席论坛上的主题交流发言
广水市政协副主席 何卫
(2013年10月29日)
“推进武汉城市圈城镇化”的论坛主题与十八大精神高度契合,充分体现了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抓大事、议大事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下面,根据本次论坛主题,结合自己长期从事城乡建设工作实践,我就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广水融入武汉城市圈、论坛举办等3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一、关于如何推进武汉城市圈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和两型社会建设,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是集约节约,方法是统筹城乡,关键是大小并重。
(一)以人为本,注重武汉城市圈城镇化质量
第一,新型城镇化要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风向标。建设包容性城镇,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不同主体有平等发展权利,致力于和谐社会和幸福城镇,突出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展望城镇化的奋斗方向。
第二,新型城镇化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突破口。在现有公共财政体制下,新增城镇人口由于身份、城镇化时间的差异而出现了社会福利游离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外。例如,170余万的农村人口虽已在空间上实现了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成为武汉常住人口,身份上由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却无法获得与市民相同的国民待遇,生产和生活仍处在城镇的边缘化状态,面临着户籍、居住、医疗、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一系列问题。这种城乡和城镇内部的“双二元结构”现象,要通过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来破解,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三,新型城镇化要把方便农民就近就业作为里程碑。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给许多打工族的家庭造成不幸。离开产业支撑,城镇化无从谈起。新型城镇化要体现宜居宜业,而不是人户分离,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的重要出路。按照产城融合和环保节能要求,要转变过去工业园与居住区分开布局的观念,实践城市综合体理念,变工业园区为产业园区,使产业园与居住区有机融合,既能使上班族免除车马劳顿之苦,又可让打工者与社区和谐相处,实现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二)集约节约,建设武汉城市圈生态文明
第一,新型城镇化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前,武汉城市圈内部各地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面临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环境脆弱等病态城镇化问题。首先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一些地方在以地生财的利益驱动下,盲目拉大城镇建设框架,乱批乱占土地,热衷于扩大城区、搞“造城运动”,增加开发区、搞“圈地运动”,导致出现“鬼城”;一些地方人为的将农村地区划入城镇,使农村“被城镇化”,农村人口并入城镇,使农民“被市民化”,导致城镇“虚胖”;一些地方以农村土地属集体所有为名,不与农民协商就强占和乱占农户的承包地,导致农民“上访”。其次是移山填湖强行拓展城镇面积。城镇化绝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而要因地制宜、依山就水,一线串珠、点状布局,使城市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因此,推进城镇化要时刻关注如何解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与自然有限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新型城镇化要求绿色生态永续发展。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城镇,突出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被评为中国首个“国际慢城”的南京高淳区曾是全国百强县,如今主动追求蜗牛速度,成了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名县、南京后花园,居民生活品位明显提高,游客络绎不绝。
第三,新型城镇化要求旅游业优先发展。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经济理念。创建旅游景区的核心在特色、关键在投资,而不在名气。奇山异水、名山大川是风景,戈壁大漠、草原雄鹰,小桥流水、田园牧歌,工矿遗址、渔林果茶同样是风景。长江、大别山、幕阜山,都是旅游开发的理想之地,要通过打包规划、政策引导,打造武汉城市圈“一江两山”中国驰名旅游品牌。旅游业是低污染、低能耗、关联度高、拉动性强的综合产业,大量农民离开农业岗位而成为旅游从业者,实现就地城镇化,改变城镇发展过于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的现状,提高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美化了人居环境,转变了发展方式。
(三)统筹城乡,搞好武汉城市圈总体布局
第一,新型城镇化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在空间布局上以武汉城市圈为主体形态,突出武汉的辐射带动作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与圈内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协调发展。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受政绩因素影响,各地存在着盲目铺摊子、上项目,“乡乡点火、镇镇冒烟”现象,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今后无论是武汉城市圈还是一个县市,都要充分发挥各地自然优势,按适宜发展工业、农业、旅游业等情况划分主体功能区,并建立分类考核机制,可有效转变唯GDP论,促进科学发展。要交通先行、城乡联网。交通滞后造成人流物流不畅、障碍圈内一体化发展进程。城际铁路、公路网络都应向山区县市延伸、倾斜,不断增强武汉城市圈城镇化发展后劲。
第二,新型城镇化要坚持城乡一体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绝不能搞成“一样化”发展,不能把农村都变为城镇,而要统筹兼顾,使“城镇更像城镇、农村更像农村”。城镇化发展不是要消灭农村、农业、农民,而是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农村文明的传承。加强农业必须发展工业,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推进城镇化进程,不仅可以有效推进工业化,壮大城市经济实力,而且可以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转移吸纳农村劳动力,推进家庭农场的兴起,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创造条件。
第三,新型城镇化要坚持“四化同步”发展。当前,武汉城市圈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抑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妨碍城乡二元结构的一元化进程,遏制消费和投资增长,阻碍第三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导致聚集经济损失,影响城镇功能的发挥。所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要协调互动,缺一不可。
(四)大小并重,推进武汉城市圈均衡发展
第一、新型城镇化要控制适度规模。十八大提出“城镇化”,而非“城市化”,其内涵是要把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解决好非此即彼或畸轻畸重的问题。由于受资源禀赋结构和经济发展阶段差异的影响,武汉城市圈的城镇化存在着不合理和不平衡性:武汉“一城独大”,形成了“黑洞效应”,边缘地区城镇化水平明显偏低,甚至被“空心化”,拉大了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大中小城市布局不合理,中小城市人口密度较低,加剧了大中小城市发展的非均衡性。武汉市国土面积8494km2,占圈内的13%,常住人口1002万,却占圈内的33%。为此,考虑到环境承载力,武汉等大城市要未雨绸缪,把相关产业转移到中小城市特别是边缘县市,防止出现“逆城市化”。
第二,新型城镇化要突出各地特色。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注重各地悠久的楚文化传承与现代人文关怀亲密结合,既不“邯郸学步、千城一面”,又不“闭门造车、孤芳自赏”,要展现荆楚文化、文明自信,体现出各地不同的个性、风采和力量。
第三,新型城镇化要遵循市场规律。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以市场为导向,推进新型城镇化将是武汉城市圈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王牌”动力和比较优势。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随着大量人口进入城镇,必然会对城市住房、供水、供电、供气、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新的需求,进而衍生出巨大的投资市场。若未来20年武汉城市圈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从现在起到2030年,还将有600多万农民转为市民,将产生7000余亿元规模的投资需求。市民的消费水平是农民的3.6倍,大批农民进入城市,变农民消费为市民消费,新增人口对教育、文化、体育、公共服务等提出新的巨量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和投资的新增长点。同时,从拉动GDP的“三驾马车”来看,世界经济失衡和再平衡已使传统“大进大出”的贸易模式难以为继,无限超前的大规模投资不可持续,扩大内需成为未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通过大规模的人口城镇化破解收入分配的城乡差距难题,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能力、培育壮大中等收入阶层,进而释放庞大的消费需求,是新时期武汉城市圈实现经济转型的客观要求,将为扩大内需提供最强大、最持久的内生动力。
二、关于推进广水城镇化的几点请求
根据《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促进条例》中关于“观察员市(县)参照适用本条例”的规定,按照“五个一体化”的要求,恳请通过省政协提案向省委、省政府反映,帮助解决广水市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将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从孝感延伸至广水。推进城镇化,交通应先行。广水城区西连应山城区、东接大悟县城均为12公里,处在“广悟经济一体化”的节点位置。孝感城际铁路延伸到鄂北北大门——广水的项目总里程78公里、总投资78亿元。该项目将极大方便广水大悟两地150万老区人民南下孝感、武汉,真正实现平民的“一小时经济圈”;同时,从长远来看,可以连通信阳,对接中原城市群,打造中部崛起的快速通道,提升武汉城市圈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按照“交通同网”要求,建议省政府协调有关部门将此建设项目纳入新的“三年行动计划”。
(二)将京港澳高速、石武高铁连接广水的“快速通道”尽快立项建设。省道宋长线广水段连接京港澳高速、G107、麻竹高速广水互通、G316等国省干线,连接我市应山街道、广水街道两个主城区,处于广水市核心腹地,是广水市十分重要的交通物流通道。为了促进应山、广水、开发区一体化发展,我市积极开展该线路改扩建项目前期工作。目前,京港澳高速出口到107国道3.8km已纳入上级公路改造计划,武胜关到十里段改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完成。拟改扩建项目起点位于武胜关殷家畈,对接京港澳高速连接线,与G107平交,跨广水河、老京广铁路,止于马都寺生态新城,路线全长14.37km,全线采用设计速度80km/h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度24.5m.建议省政府将该项目改扩建纳入省“十二五”交通建设规划。
(三)将武胜关生态旅游试验区打造为武汉旅游精品线路。广水南连武汉城市圈、北接中原城市群,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有利于打造“武汉后花园”,有利于展示武汉城市圈窗口形象,有利于推进武汉城市圈与中原城市群的对接。近年来,河南信阳生态旅游发展迅猛,广水为此成立了武胜关生态文化旅游试验区。试验区内的黑龙潭、三潭、中华山、徐家河等旅游景点,具有优良的自然资源禀赋、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按照“环保同治”要求,建议省政府协调有关部门,将武胜关生态旅游试验区打造为武汉旅游精品线路,并支持中华山申报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在武汉城市圈产业转移方面给予广水支持。鄂北工业重镇广水到武汉只有1小时车程,市内3个工业园规划面积23km2,配套设施齐全,冶金制造、医药化工、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历史悠久,具备产业转移的良好条件。按照“产业同链”要求,建议省政府在武汉城市圈内产业转移、打造“园外园”等方面,给予广水适度倾斜,这样既给圈内城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又减缓大武汉过重的环境承载压力。
三、关于下一轮政协主席论坛的举办建议
(一)论坛主题。从以往的论坛来看,有的议题太宽泛,主题不突出、不容易出成果。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紧紧围绕如何建设好武汉城市圈这个大课题,从社会各界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着手,在“八同”中选取一个侧面来展开讨论,达成共识,并提出建设性、合理化的建议。从广水以及圈内其它县市的实际情况来看,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比过低和小微企业贷款难仍然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需要破解的难题,例如,广水有200余亿元的存款,而金融机构的存贷比只有26%左右,低于正常水平14个百分点,造成金融生态环境失衡。为此,广水政协正在对驻广金融机构开展民主监督评议活动,探索帮助化解小微企业贷款难题。按照国家鼓励实体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建议下一次论坛围绕“金融同城”这一主题,就如何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实现存贷业务“圈内通”,以及通过湖北银行、武汉农村商业银行、汉口银行等地区性商业银行在广水等圈内县市建立分支机构等问题来展开讨论,从而破解小微企业贷款难题,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大中小城市均衡发展,壮大武汉城市圈总体实力。
(二)论坛举办地。前9次论坛,每个武汉城市圈成员单位已经轮流举办过1次,观察员县市还没有举办。广水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武汉城市圈政协主席论坛,建议下一次论坛由广水市政协举办。
部分概念注解:
1、四化同步: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2、城镇化专题协商:7月16号,全国政协在北京召开“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专题协商会。俞正声主席指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要坚持以产业为基础,推动产业聚集发展和转型升级,努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要坚持规划约束,着力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加大监督执行的力度,切实发挥规划的长远指导作用;要坚持改革推动,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努力为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要坚持协调发展,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努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汪洋副总理听取委员讨论后说,今后要以推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目标,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强化产业支撑,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建设;要加强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3、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即城镇数目的增多和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新型城镇化则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互动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4、两型社会: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包含了探索集约用地方式,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深化资源价格改革;环境友好型则囊括了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定评价指标,生态补偿和环境约束政策,完善排污权有偿转让交易制度等。
5、五个一体化:根据《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发展思路是,加快实现城市圈内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发展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
6、八同:根据《纲要》,武汉城市圈的建设途径是,突破行政区划体制束缚,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步实现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金融同城、市场同体、产业同链、科技同兴、环保同治。
7、产城融合: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它有利于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化,扩大产业空间、加速产业聚集;有利于增加就业人口,规避盲目城镇化带来的空城现象;有利于构建城市产业生态体系,增强产业结构升级能力。产业集群是产城融合的一种表现形式。
8、城市综合体:将城市中的商业(工、农、服务业的总称)、办公、居住、旅店、餐饮、展览、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
9、逆城市化: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渐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这是与城镇化相反的过程。
10、金融同城:就是要把武汉城市圈内金融机构作为一个城市的金融机构来管理运行,建立起覆盖各地银行间的统一、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体系。
11、国际慢城:指建立一种放慢生活节奏的城市形态。根据世界慢城联盟的规定,获评的城镇、村庄或社区必须人口在5万以下,追求绿色生活方式,反污染、反噪声,支持都市绿化、支持传统手工作业,不设快餐厅和大型超市等。慢城不是穷城,而是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南京高淳区(年初撤县设区)桠溪镇为中国首个“慢城”,所产生态茶供不应求、梨6元每斤。
12、广水城镇化:广水是湖北省唯一的双城区县级市,拥有应山、广水两个城区。近年来,广水市围绕 “两城同城、中等规模、宜居宜业”的目标,致力打造新型中等城市、鄂北门户城市;市政府去年底出台《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发展的意见》,从科学规划、加快建设、强化管理、整合资源、加强领导5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目前,广水市城镇化率47%,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28km2,常住人口28.5万人,人均道路面积18m2,人均居住面积40m2,绿化覆盖率38%、绿地率35%、人均绿地面积7.2m2。2011年10月,广水市新一轮城市建设规划获省政府批准,到2020年,中心城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聚集人口达40万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推进10大市政工程,即:应广大道一级公路改造、马都司生态新城、应山大道暨“一河两岸”建设、大邦路旧城改造、工业园区路网、城区道路刷黑、广办南环大道、广水城区污水处理厂、中心城区园林绿化、城区天然气利用工程。
13、广水旅游业:黑龙潭是鸡公山核心景区之一,景区毓秀钟灵、瀑布众多、山高林密,为天然“氧吧”,亦为古代“官马驿道”;武胜关镇鸡公山村为“中国旅游名村”;桃源村以其百年石屋、万棵柿子树等特点被确定为全省首个“绿色幸福村”试点,我们正努力将其打造成中原知名生态旅游村落,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亮点,永不落后农耕文明的经典。三潭风景区是湖北省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所在地大贵寺林场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11年底,信阳华信集团入驻三潭,拟投入2亿元进行开发,年内打造国家4A景区。中华山风景区是湖北省面积最大的国家森林公园,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是集森林旅游、疗养避暑,观光度假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正在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徐家河风景区的核心是湖北省第三大水库--徐家河(广水群岛),水面达7000公顷,库容7亿立方米。现已引进中央电视台新影视集团、中国新城市控股投资公司,拟投资108亿元将广水群岛打造成世界农耕文化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