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广水市政协网 >> 民俗文化 >> 浏览文章
陈姓源流考
日期:2012-8-27 16:12:58   浏览数:

 

陈姓源流考

 

姓氏是一种文化,是中国先人的伟大发明,它关系我们的历史与血脉。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自己的生命之由来,知道自己肉体、心灵、心理之血脉传承,从而使自己不致于太昧于短暂人生。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是谓寻根。草木祖根,山祖崑崙,江河祖海,是谓问祖。寻根问祖,不在祈福于祖先,而在明白我们自身;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血脉,流传到我们现在,流传到后裔子孙的将来,以至永远……

(一)

叙述陈姓源流,先从“陈”字说起。从这些“陈”字本身可以得到解释。“陈”字和“阵”字,古时是一个字。音义可通。《广雅·释诂》中说“陈,列也”。陈”与古字陈餐也相通。《说文解字》中说,“陈餐,列出。从餐,陈声。俗字作阵。”屈原《离骚》里就有“就重华而陈餐词”的诗句。这里的“陈餐”即是陈。《辞源》对陈字有九种解释:①陈列;②上言述说;③张扬;④陈旧;⑤堂下至门的过道;⑥春秋诸候国名,周初封舜之后裔裔妫满于陈国,即今河南淮阳及安徽亳州一带,远古陈丰氏部落定居地;⑦姓;⑧战阵;⑨朝代名。南北朝时期的陈朝。陈、阵古代是一个字,可以通假。在众多的解释中,陈列、陈述是基本的解释。不过陈、阵二字虽然是一音之转,古代通用,但陈姓祖先从不把自己的姓氏写作“阵”字。《辞源》对“阵”字的诠释是:①本作“陈”,也就是说阵字本来就是“阵”字,“阵”字是从“陈”字衍化而来的;②军伍行列称阵;③量词,如古诗中“昨夜三更雨,临时一阵寒”等;④阵法,指作战时部队的战斗队形。除去第三种解释外,其他三种都与作战有关。根据金文的解释,“陈”字左边的“阝”是旌旗的形状,右边的“东”字是战车车轮,上面载着戈矛,下面则是土字的会意。综合起来看,整个陈字的含义,是把战车摆在国土边界上的保卫土地。从这一解释来看,说阵字是从陈字衍变而来的是很有道理的。看到陈字,使人联想到古代金戈铁马,旌旗猎猎,号角震天,战马嘶鸣的作战场面。仿佛听到刀枪撞击、战车车轮滚滚之声。战车是黄帝发明的,于是陈姓便与黄帝有了不解之缘。

(二)

黄帝是陈姓的远古祖先。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姓公孙氏,名字叫轩辕,又称之为轩辕皇帝。(古代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传说黄帝一出生就奇异非凡,呱呱落地不久便能开口讲话。他口齿伶俐、能言善辩,敦厚机敏,睿智聪明。黄帝之时,神农氏已经衰落,他虽是天下共主,但号令却不能行于四方。诸候之间你争我夺,互相侵伐,暴虐百姓,弄得天下不得安宁。在乱世中长大的黄帝认为,必须以武力平定天下,只要有强大的武力,就不难讨平那些据地称雄致乱的诸侯。于是,他天天习武,操练阵法,不几年,便文韬武略俱已精通,又发明了多辐高轮车,由牛马拉着高轮车,在广漠的草原上前进。当遇到敌来袭时,车队便横着排列,以阻挡敌人的冲击。这就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列阵”,即战车。人拿着武器站在车上迎敌,车旁有步兵配合作战,当夜幕降临时,将车队列成圆圈,人居其中,顿时形成一个坚固的临时城堡。这个高轮车圈成的城堡,既可御敌,又可御寒。由此可以体味到高轮车征战生活给这个家族打下的深刻烙印。于是,他先率兵讨伐那些骄横跋扈、不来朝贡的诸侯。打得那些诸侯伤亡惨重,望风逃窜,其他的诸侯见势不妙,便纷纷前来归附。黄帝一方面广施恩德,笼络人心,教百姓种植五谷,一方面秣马厉兵,教百姓习战。等到力量强大以后,他又先与扰乱各部落的炎帝战于阪泉(今河北涿鹿县东南)之野,三战三捷。后又率诸候之兵在涿鹿击杀前来扰乱的蚩尤。经过两次恶战,黄帝的威望大增,众诸侯一致推举他为天子,取代了神农氏。从此,黄帝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黄帝即位后视察四方,凿山修路,播种五谷草木,恩泽广被,给百姓带来很多好处。因他有土德的祥瑞,故被称为黄帝。

黄帝起于姬水(今陕西、甘肃交界处),居住于轩辕之丘,娶西陵氏之女螺祖为正妃,方雷氏女节、彤鱼女莫母为次妃,生玄器、昌意、少昊、夷彭、祈豹、基林、禺阳等25子。其后裔颛顼、帝喾、唐尧、虞舜都是历史有名的帝王。

(三)

陈姓是舜帝的后裔,舜是黄帝九世孙。黄世系为:黄帝—少昊(有虞氏之祖)—虞幕—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重华。重华就是舜帝,因是有虞氏之后,又称虞舜。舜幼年丧母,继母不慈,常对舜进行毒打和虐待,但舜逆来顺受,反而更加孝敬父母。舜曾携妇将雏来妫水旁(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南一带)居住,其子孙以地名为姓,称妫氏。舜好学孝友,闻名四海,至帝尧年,尧不仅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为妻,而且还把自己的皇位传给舜。舜62岁登位,在位39年,任贤去佞,政治清明,天下大治,人民丰乐,国内安定,祥瑞出现,凤凰来朝,一片升平景象,加上他常“调于玉烛,息于永风,食于膏炎,饮于醴泉。”与人民同甘共苦,深受臣民的拥戴,是远古时代的太平盛世。舜在南方巡狩时,病在途中,崩于苍梧(今湖南省宁远县南),葬于九嶷山。

舜生前把帝位传给大禹。大禹感激舜,封舜的儿子商均于虞(今河南省虞城县西南),称虞国。商均去世后,葬于虞城西(今虞城县商均墓村)。若干年后,舜的后裔被封于商(今陕西省商县),成为商人之祖。后有虞思公为首的一部人安土重迁,滞留虞城,未再迁徙而定居下来,舜的另一支后裔居江蒲板(今山西省永济县虞乡),其首领是虞遂。虞遂的一支后裔封于遂国(今山东省肥城县),被齐国所灭。另一支后裔封于陈国(今河南省淮阳县),也被其他的大国所灭。自此,舜的后裔或迁徙或凋零,从而没落了。

(四)

到了周朝初年,舜的后裔忽然有了转机。周武王为“兴亡国、继绝世”找到了舜帝第33代后裔阏(yan)父,又称遏父,担任周朝的陶正之职,主管制作陶器,帮助武王伐纣,武王赖其器及舜裔的号召力,取得天下,建立周朝。阏父之子妫满,品德高尚,受到周武王的赏识,便把长女太姬嫁给妫满为妻。一个式微了若干年的贵族家庭突然与天子结为朱陈之好,成了天子的乘龙快婿,使舜的后裔得到了照顾,从此重振家声,兴旺发达起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把妫满封于陈国,取代虞遂的陈国,让他承继舜的宗祧(tiao),国号仍为陈,都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属诸侯国,今河南开封以东、江苏徐州以西、安徽毫州以北、山东济宁以南,拥有方圆100里的土地。妫满生于殷纣甲寅年(公元前1094年)十月十五日,薨于周成王九年(公元前1028年)正月十五日,享年66岁。周成王赐谥号胡公,称为胡公满。此后,胡公满因封于陈而称陈胡公满,其子孙后代除少部分姓胡、田、虞、姚外,绝大部分以国名为姓,改妫姓为陈姓。由此可见,陈氏有姓是从陈胡公满开始的,陈胡公满是陈姓的开宗大始祖。陈胡公满去世后葬在陈国,坟墓尚存今河南省淮阳县城东南柳湖旁。为防止水浸蚀坟墓,当地陈姓人用铁皮把陈胡公满墓箍了一圈,亦称铁墓。

陈胡公满自公元前1066年被周武王封到陈国,到公元前479年楚惠王北伐,杀陈泯公亡国,共传20世,26君,享国588年。陈国亡后,戚畹贵族纷纷迁徙他处,大多数平民仍居留原地,保留陈姓姓氏。

(五)

据《通志·氏族略》,春秋时(公元衣679年),陈宣公杀太子御寇,陈胡公满第11世孙、陈历公之子陈完,字敬仲,因与御寇关系密切,恐祸及,连夜奔齐,齐桓公使为工正,陈完的后裔于周贞定王16年(公元前452年)不欲称故国之号,改陈姓为田氏,古代陈、田音相近故也。齐国大臣懿仲欲把女儿嫁给陈完,就找人占卜,卜辞曰:“凤凰于飞,和鸣铿锵,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于京。”意思是说,如果把女儿嫁给陈完,就象雄的凤和雌的凰并翅而飞,相和而鸣,声音铿锵,陈完夫妇将来一定很有声誉。陈完是妫氏——陈氏之后,以后将在姜姓的齐国生活了。五代之后,陈家的地位就可以与齐国的卿大夫并列,八代之后,齐国的戚畹贵族谁也比不上陈家显贵尊荣了。陈姓将取齐国而代之。果然,自陈完的五世孙陈乞起世世代代为齐国之相,公元前407年,九世孙田和代齐自立,是为齐太公,至齐王田建时(公元前221年),齐国被秦国所灭。田氏共传8君,国祚绵延了186年。

(六)

齐国亡后,田姓子孙又像其祖先陈完一样纷纷逃难,有的改姓,北海(今勃海一带)、陈留(今河南省开封东南)两地王姓,就是田建长子升、次子桓改的。意思是他们曾是天潢贵冉王室的后裔。田建三子田轸在齐国尚未灭亡时遁迹颍川(今河南省长葛市老城北20里处),恢复陈姓,叫陈轸,投奔楚国,当上楚国宰相,封为颍川候,成为颍川陈氏始祖。从此,陈氏螽斯蕃衍,成为中原地区的名门望族,人称颍川陈氏。陈轸之子婴,秦时任东阳令史,孙陈馀为成安君。陈轸的第11世孙陈实(104-187),字仲弓,出生于河南省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家贫好学,学识渊博,汉恒帝时任太丘(今河南省永城西北)长,政简刑清,百姓安居乐业,因反对宦官专权,遭党锢之祸下狱20年,赦免后回乡隐居,以正直闻名乡里,当时人说:“宁为刑罚所加,不为君所短。”可见他的威信之高。陈实83岁逝世,安葬于陈故村附近。为了纪念陈实,把其出生地附近的李庄、殴庄、白庄、小刘庄、新庄、张庄、肖庄等八个自然村,改名陈故村,自东汉沿袭至今。南北朝时陈宣帝追封陈实为颍川候,谥为“文范先生”,是光大颍川陈氏的重要人物,因而被陈氏后人尊奉为颍川始祖。

颍川陈氏,人才辈出。陈实长子陈纪、四子陈谌,俱以至德称,与父陈实并著高名,时号三君,曾作为封建道德的典范而图像百城。陈纪之子陈群,魏明帝时官至司空、录尚书事,曾创立选任官吏的九品中正制。陈实的六世孙陈准,字道基,在晋朝任太尉,封广陵元公,其子伯胗,于东晋大兴年间渡江,居曲阿(今江苏丹阳)新丰湖,生匡,匡生赤松逵、世达。陈世达任长城令,因喜爱长城(今浙江长兴县)的山清水秀,便携家徙居长城下若里,其子陈康曾任东晋丞相,陈康之子陈英任盱眙太守,陈英之子陈公弼荣衔尚书郎,公弼之子陈鼎任步兵校尉,曾孙陈高曾任散骑侍郎,高之子陈泳任怀安县令,泳之子陈猛任安成太守,陈猛生太常卿陈道巨,陈道巨之子陈文赞有三子:谈先、霸先、体先。其中霸先武艺高强,娴熟兵书,屡立战功,梁朝封为陈王,后代梁自立,建立陈朝,定都金陵(今江苏南京)。传四帝:文帝陈倩、废帝陈伯宗、宣帝陈顼、后主陈叔宝。公元589年,陈朝被隋文帝杨坚所灭,共立国33年。

(七)

陈朝亡后,陈宣帝顼公第六子宜都王陈叔明入隋朝,任鸿胪少卿。叔明第五世孙陈兼,唐玄宗时进士,官右补阙。兼之子京,仕于唐朝集贤院学士。京之嗣子(齐公之子)陈褒,任盐官(今浙江海宁县盐官镇)县令,褒之子灌任高安尹,灌之子钰任著作郎,钰之子环,任临海(今属浙江)县令时,举家迁至福建泉州仙游(今莆田市)。环生六子,其中第五子伯宣(著作郎)遁迹江西庐山圣治峰。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三月初,有一人头戴草帽,身穿道服,来访伯宣公曰:“吾奉玉帝之命,见汝祖宗积德,数世无愆,而汝阴功又倍加浩大,因此,帝命择百世风水之地给汝。”伯宣公曰:“吾居此地,平安且乐。”道又曰:“吾写字贴在飞杖上,投杖跌落之地便可居住,而建造时,应壬山丙向,开庚门。居住之后,裔孙一定昌盛,富贵久享。”伯宣公再次拜谢时,道人已仙去了。伯宣公使命其孙陈旺迁居江西德安县太平乡永清村(今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成为江州义门陈氏开基始祖。德安在九江之南,两地相距甚近,古时归九江管辖,九江古称江州,故称江州义门陈氏。自陈旺迁居德安后,人丁渐旺,并受到历朝的旌表。唐僖宗中和四年陈旺后裔已发展到200余丁,始旌表义门,唐僖宗御赐江州义门对联:“九重天上书声贵,千古人间义字香。”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37-942年)又敕立义门三间,建义柱二条于门外,左刻义字、右刻门字,祝表台高一丈,除正苗正税外,诏令免除其他科役。至宋开宝年间发展到700余丁同居,崇公为家长,立家法以戒子弟,建学堂以教子弟,延四方之士,肄业者众多,乡里率化,争讼稀少。江州府上奏朝廷,宋太祖三年(公元962年)重新旌表,倍其义制。筑表台高二丈余,御笔亲书“义门陈氏”四字,标著于门。赐御书三十余卷,面书“真良家”三字,并赐字号十二班,以为家世次第。宋太宗九年(公元984年),九江知州奏:“文林郎常寺,奉礼郎,义门陈昉同居十代,2000余丁,蒙恩免科杂役。宋太宗淳化年间(公元990-994年)竟公为家长,其年岁歉,2800百余丁常苦乏食,知州唐戬上奏朝廷,蒙恩每年贷2000石,再敕“真良家”三字标著于门。宋真宗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重新旌表义门“锦屏堂”三字标著于门,赐锦屏一座。宋仁宗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义门陈氏已达到3700余口同居共饮。每日设席广堂,长幼依次坐而共食;畜犬百只共一牢食,一犬不至,群犬为之废食。邻里率化,远近叹美,誉满天下。宋仁宗为旌表义门陈氏,赠青公以上五世公爵,敕立祠堂五座,命祀以先师礼乐。诰曰:“陈氏义居,年逾二百,子孙蕃衍,数过三千,师保之训是严,公候之爵无靳;赐之大礼,拜以先师,庶几率土之人,感化同学之义。”宋太宗皇帝御笔亲书江州义门对联:“三千余口文章第,五百多年孝义家。”

由于义门家族过于庞大,朝廷管理困难,宋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七月,宋仁宗采纳了文彦博、包拯等大臣将义门陈氏分散居住的建议,按照天子御赐的“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承延继”的十二派行编号,把陈姓在郑州(今属河南)、潭州(湖南长沙)黄州(湖北黄冈)、汉阳(湖北武汉)、安庆(今属安徽)、棣州(山东惠民)、松州(四川松潘)、泸州(今属四川)、光州(河南潢州)、洪州(江西南昌)、舒州(安徽潜山)等地产业,分为291份,把德化(江西九江)、瑞昌(今属江西)、星子(今属江西)三县陈姓庄田分为27份,把德安、建昌(江西奉新西南)的陈姓财产分为20份,抓阄定夺,抓到何处,便迁往何处。至此,江州义门陈氏蕃衍生息了19代,便被朝廷迁徙各地。江西、河南、广东、上海、天津、福建等16个省市125个县市均有江州义门陈氏的后裔,其中江西最多,占28个县市。宋仁宗皇帝又御笔亲书江州义门对联:“三千门内同居住,五百年前共造家。”“庄分七十二州郎,人间第一,义聚三千七百口,天下无双。”因为这些陈姓都从江州义门析出,因而各家门口都挂有“义门世家”的匾额,各地又有“天下义门陈氏出江州”之说。

(八)

广水义门陈氏有南昌新喻庄延鼎公之后裔陈导益、武昌雷山石牌岭庄守殿公之后裔陈宗殷、安徽太湖庄守通公之后裔陈泉、江西彭泽庄希先公之后裔陈文衡。他们都是江州义门始祖伯宣公的后裔,在明朝不同的年代寓籍广水市,是广水义门陈氏的开山始祖。陈导益八世孙金铉(先)公由原应山县陈家巷迁居大悟阚家城。第十世孙陈济公由原应山县陈家巷匡家桥迁居信阳市平桥区马营陈老庄。这四支义门陈氏,自20025月发起,至20042月,完成了联宗合谱的任务,20071月发起,至2009年底筹建了广水市义门陈氏宗祠,达到了广水市义门陈氏统一宗谱、统一字辈世次、统一宗祠堂号、统一宗族机构,弘扬义门精神,重振义门雄风,开创广水市义门陈氏家族工作的新局面之目的。

(九)

陈姓不仅满公一裔源远流长,而且还有旁族别支改姓陈氏。十六国时期,汉臣高远达,因生辰忌父,改姓陈氏,史称陈远达,其后裔对陈为姓;北魏时期,一支鲜卑族人姓候莫陈氏,在汉化运动中改姓陈;唐朝初年,原丘兹王后裔帛永贵,因姓氏罕见怕受欺视,改汉族大姓陈氏,史称陈永贵;唐末,浙江宁海人曹宪入赘陈家,其子孙姓陈;明初,明太祖赐西域胡人为陈姓,其孙陈友,官至右都督,爵武平伯;明成祖灭安南(今越南)国黎朝,黎王之子澄改名陈承,官至工部尚书,其子孙姓陈。这几支人都是当今陈姓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

在陈姓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绝大部分以国为姓姓陈,还有很多从陈姓和陈裔子姓中脱胎、衍华、分支出来的姓氏。

虞姓。在中华民族姓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舜裔诸姓之母姓。舜有天下号为有虞,是有虞氏部落最辉煌的时期,自此有虞氏才繁荣起来。舜父瞽叟居家妫水,又以妫为氏。传至阏父之子妫满,周武王封于陈国(都宛丘)以国为姓姓陈,部分子孙为承祧有虞氏而姓虞。

姚姓,始于舜,舜生于姚墟,故姓姚。陈胡公妫满后裔也有以舜出生姚地(今山东聊城)为氏姓姚。

胡姓,系舜三十四孙妫满之后,周武王封伪满于陈国,以国为姓姓陈,薨后周成王追封谥号胡公,称陈胡公满,又称胡公满。陈胡公满二十世泯公,被楚灭陈时杀害。其长子陈衍公避难逃往阳武户牖(今河南兰考县城北陈村),娶朱氏,生二子:(二十二世)琏、屿。琏公仍以国为姓姓陈,屿公以陈胡公满的谥号为姓,姓胡,生一子:胡澄。胡屿便是胡姓第一人,成为胡氏之祖。因以陈胡公满谥号为姓,胡姓故尊胡公满为始祖。延用陈姓世系:阏父—(1)陈胡公满—(2)申公—(3)孝公—(4)慎公—(5)—(幽公)—(6)厘公—(7)武公—(8)平公—(9)文公—(10)桓公—(11)宣公—(12)穆公—(13)共公—(14)灵公—(15)成公—(16)哀公—(17)悼公—(18)吴公)—(19)怀公—(20)泯公款—(21)衍公(迁阳武户牖生琏)—(22)屿公—(23)澄公……

田姓,始祖是陈胡公满第十世陈历公之子陈完(字敬仲),春秋时(公元前679年)陈宣公杀太子御寇,陈完与御寇关系密切,恐祸及,连夜奔齐,齐桓公使为工正。其后裔田乞于周贞定王16年(公元前452年)改陈姓为田姓,古代陈、田音相近故也。自田乞五代为相,八代为君,史称田齐。陈完之后裔追认陈完为田完,字敬仲,为田氏始祖。

陆姓,源自田姓。齐宣王辟强封少子田通于山东平原县陆乡。其后裔以陆为姓,田通为陆氏始祖。其世系:(11)陈完—(12)孟夷稚—(13)孟庄泯—(14)文子须无—(15)桓子无宇—(16)厘子乞—(17)成子常—(18)襄子盘—(19)庄子白—(20)大公和—(21)桓公午—(22)宣王辟强—(22)威王因齐—(24)田通—(25)陆氏。

孙姓,源自田姓。陈完六世孙田书字子占,任齐国大夫,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乐安。其世系:(11)陈完(敬仲)—(12)孟夷雅—(13)孟庄泯—(14)文子须无——(15)恒子无宇—(16)田书(孙占)—(17)孙凭—(18)孙武(著《孙子兵法》)……孙权(三国时期吴国国君)。

袁姓,源自陈胡公满三世孙靖伯庚之后裔涛涂,姓辕氏,因父加桓公盟会,被赐封阳夏邑(今河南淮阳),因父字伯爱,取子姓为爰氏,其后裔袁、辕为氏,后统为袁姓。其世系:陈胡公满—(2)申公犀—(3)靖伯庚—(4)季子—(5)仲铺—(6)圣伯顺—(7)他父—(8)载伯—(9)郑叔—(10)郑仲—(11)金父—(12)庄伯—(13)诸(字伯爰)—戴伯(14)涛涂(称袁涛涂,为袁氏之祖)。

王姓,构成较为复杂,其中一宗是从陈裔田姓派生出来的。秦始皇灭齐国后,齐王建的三子田轸复姓陈后,其长子升、次子桓为纪念他们曾是王室之后裔,改姓王,为北海(今勃海)、陈留两地王氏这祖。

               (27 )田升—(28)齐北王(田安)(29)田遂—(30)田贺

26)齐王建            —(31)王襄—(32)王曼—(33)王莽

              (27)田桓(改王氏)

                (27)田轸(居颍川、复陈姓)

光姓,源自陈裔田姓。战国燕太子丹害怕秦的威胁,想刺杀秦王,结识义士田光,希望为其效力。因田光年老,便推荐荆轲去完成这一任务,田光后裔为避难,便以“光”为姓。

申姓,源自陈裔田姓。明朝中叶,山西交城县田家村田玉川因打抱不平,打死卢陵王之子,卢陵王要抄灭田氏全族,族人纷纷逃难,为避难有些人将田改为“申”姓。

除上述几个姓氏外,从陈姓或从陈裔子姓中派出来不少姓氏:敬姓,源自陈完之后裔,以陈完谥号敬仲的“敬”字为姓;靖姓,源自陈胡公满之孙靖伯庚之后裔单靖公,以“靖”字为姓;胡非姓,源自陈公满之后公子非,其后裔以“胡非”为姓;胡母姓,源自齐宣王母弟,远本陈胡公满之后,另封母乡,近取母邑,故为“胡母”姓;庆氏,源自陈桓公胡公五世孙庆氏,其后裔以“庆”为姓,宗姓,源自陈宣公六世孙宗来,其后裔以“宗”为姓;夏姓,源自陈宣公庶子少西,字子夏,其孙夏征舒以祖父字“夏”为姓,望出会稽;子夏氏,源自子夏少西,以“子夏”为姓;少西氏,源自子夏少西,以“少西”为姓,颛孙氏,源自陈氏公子颛孙仕鲁,其子孙以“颛孙”为姓;原、原仲氏,源自陈国大夫原仲,其子孙以“原”、“原仲”为姓;子宋,源自陈宣公之子公子楚,其后裔以“子宋”为姓;铖氏(针氏),源自陈僖公之铖子,其子孙以食邑“针”为氏,今山东济宁仍有针姓;盎氏,源自陈裔袁涛涂之后爰盎,其后裔以“盎”为姓;偃师氏,源自陈悼公太子偃师,其子孙以“偃师”为姓;子仲氏,源自陈宣公之子子仲,其子孙以“子仲”为姓;司城氏,源自陈哀公之子邾胜之后,其子孙以“司城”为姓;司徒氏,源自陈成公次子公子招,官任司徒,其子孙以“司徒”为姓;仪姓,源自陈公之后,以“仪”为姓;来姓,源自陈公族有来氏,以“来”为姓;恩姓,源自陈国大夫成仲不恩,其后裔以“恩”为姓;公良氏,陈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为陈姓支族;斗门氏,源自陈斗父(见《元和姓纂》),斗门为陈国国都宛丘之城门,其子孙以“斗门”为姓;薛姓,源自陈裔齐孟尝君田文,田文任齐国宰相,因功封于薛国故地,其子孙以“薛”为姓;尝氏,文氏,源自陈裔齐孟尝君田文,其子孙以“尝”、“文”为姓;孔姓,源自陈公孙宁,称孔宁,共后有孔奂(《世本》);子石氏、子占氏、子奥氏,源自陈威子,因避难周太祖郭威讳,改威为桓,又称陈桓子,生子石难自为“子石氏”,其后裔分支为“子舆”氏。陈桓子另一个儿子子占,其后裔以“子占”为姓;子沮氏,源自陈烈子生子沮与,其后裔以“子沮”为姓(《世本》);子献氏,源自陈桓子之孙子献,其后裔以“子献”为姓(《世本》);子鞅氏、子穆氏、子枋氏、子尚氏、子芒氏、子禽氏、子寤氏、廪邱氏八姓,源自陈僖公八个儿子的名字,其后人以其名为姓(见《元和姓纂》、《世本》;赐氏,源自齐国大夫陈裔简子赐(《文韵》),其后裔以“赐”为姓;於陵氏,源自陈裔田姓之后解爵灌园于於陵,其子孙以“於陵”为姓(《齐世家》);五王氏,源自陈裔齐盛因齐,其部分后裔以“威”、“威王”为生;车氏,源自陈裔田齐有威、宣、闵、襄、建五王,其子孙以“五王”为姓(《风俗通》);法氏,源自陈裔齐襄王法章,其次子后裔以“法”为姓(《元和姓篡》);仇子氏,源自陈威公昭子来将之孙卑,以“仇子”为姓(《世本》);威氏、威王氏,源自陈裔齐威因齐其部。其后裔以“威”,“威王”为姓车氏。源自陈裔汉丞相田千秋,因年老,天子准其乘车上朝,时称车丞相,其后人以“车”为姓。后有“车遂”氏,又有“车成”氏。穰氏,源自齐将镶苴之后(《广韵》),其后裔以“穰”为姓;第一氏、第二氏、第三氏、第四氏、第五氏、第六氏、第七氏、第八氏,源自陈裔田氏之后(《风通》、《姓谱》);第氏,源自陈裔齐诸田之后,自第一至第八领先,后改为第氏。庹氏,也是陈裔田姓改姓而来。

总之,陈姓的七十二个子姓,主要是从春秋时的陈国和田姓齐国中分支出来的。除胡、王、田、孙、陆姓仍是中国的大姓外,其他的一些姓氏,或复姓改成了单姓,或失传湮没了。据1992107《今晚报》载湖南社科院何光岳等研究资料,时年陈姓在国内有70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6.8%,其中陈姓改姓田,又由田复姓陈的后人有5000万人,占陈姓人口的70%。加上从陈姓分支出来的姓氏,中国大姓之首应是陈姓,陈姓家族构成了汉民族和中华民族的主体。

 

                              (中华义门陈广水市联谊总会会长陈方俊  供稿)

主办:政协广水市委员会    鄂ICP16018717号
邮箱:gszx6232330@163.com 电话:0722-6232330 传真:0722-6386330 地址:广水市府前街8号 邮编:432700 设计制作:中国广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