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广水市政协网 >> 广水市情 >> 浏览文章
自然环境
日期:2012-7-19 14:40:34   浏览数:

 

(一)地质

    广水市所处位置,接近于我国南北之间的天然地质分界线,是研究湖北省地质与矿产的重要区域之一。

    早在1924年春,北洋政府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技师谢家荣、刘季辰为调查全湖北地质,曾来本市调查应山、广水等地的地质与矿产。1934年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喻德渊因调查大别山地质,曾查看过广水市一带的矿点。1947年湖北省矿产调查队队长王小鲁专程来本市考察矿产。1944年日本人绀野芳雄也曾调查广水、孝子店、南界岭的白云母矿。

    建国后,先后有中南地质局大别山队、湖北省地质局孝感地质队、七O一地质队、鄂东南综合地质队、第三地质队、第六地质队、鄂东北地质队、中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六O二地质队、六O四地质队以及孝感专员公署地质局所属地质队等,都在境内作过地质调查或铁、铜、金、稀土、萤石、磷矿、钨矿、白云岩矿的普查与勘探工作。还有北京地质学院实习队和省区测队,先后在市境内进行过区域地质调查。

1、地层

    境内地层主要属太古界和元古界,由于地质时代古老,原来主要由水成岩和火山岩组成的地层,经变质作用,成为变质岩系。至于中生界和新生界地层,仅在郝店、应山、杨寨南部几处有中生界上白垩纪的砂砾岩出露及新生界第四系上更新纪、全新纪地层零星出露。

    桐柏山群(太古界至下元古界)  为距今19.20亿年以前形成的地层。主要出露在县境东北部。该地层以桐柏山区出露的最完整,故称桐柏山群。广水市黄土关至信阳市大庙畈间的地层,就是桐柏山群的标准剖面之一。组成桐柏山群的原岩多为火山岩,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由片麻岩、混合花岗岩、片岩、大理岩等组成的变质岩系。该群由下而上分为关门山、黄土寨、黄土关街等三组。地层走向呈北西—南东向,构成境内东北部之低山。

    红安群(中元古界)   为距今19.20—10亿年间形成的地层。主要出露在桐柏山群以南,应山城区以北、郝店至杨寨一带。该地层在红安地区出露最完整,故称红安群。红安群原岩多为火山岩和沉积的含磷、锰碎屑岩,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由片麻岩、片岩、千枚岩、大理岩及含磷、锰矿岩系组成变质岩系。红安群走向呈北西—南东方向,与下伏的桐柏山群呈不整合接触。在京桥的东北及冷棚一带出露的红安群中富含有磷矿数层,可形成大型磷矿床。在红安群的中部亦含有重稀土(钇)矿层,可形成大型重稀土矿床。

    随县群(中元古界)  该群与红安群相当,亦为距今19.20—10亿年间形成的地层,主要出露在郝店经城关至杨寨一线以南地区。该地层出露以原随县地区最为标准,故称随县群。组成该群的原岩多为火山岩及沉积岩,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由片岩、千枚岩、板岩、石英岩等组成的变质岩系。该群由下而上分为古井、柳林、院子湾等三组。地层走向呈北西—南东方向,与下伏的桐柏山群未见直接接触。

    耀岭河群(上元古界震旦系下纪)  耀岭河群为距今8—7亿年间形成的地层。该群以陕西省商南县耀岭河地区出露的最标准,故称耀岭河群。主要出露在县境西北部的郝店、吴店、余店等地区,而以北风坳至韩家湾出露较好、剖面完整。组成该群的原岩多为火山岩及沉积岩,经变质作用而形成为片岩、板岩、千枚岩等。该层分布略呈北西西—南东东方向。

    灯影组石灰岩(上元古界震旦系上纪)  灯影组石灰岩为距今7—6.15亿年间形成的地层。该地层出露在长江三峡东部的灯影峡最为标准,故名。境内仅中部地区的大山口、郝店至万店一带有所分布。主要由厚层白云岩、大理岩和硅质白云石大理岩组成,底部夹滑石大理岩、片岩,局部含有磷矿岩,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东湖群(中生界白垩系上统,又称公安寨组)   为距今1—0.80亿年间形成的地层。主要出露以宜昌地区较标准,命名东湖群。境内主要出露在郝店、应山至杨寨南部等地。由紫红色砾岩、钙质砂砾岩、细砂岩夹粘土等组成,局部尚夹有玄武岩层,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上更新纪(新生界第四系)  为距今350万年以来形成的地层。主要出露在陈巷、杨寨至邓店以南等处,由砾石层、砂砾层、砂土和粘土等组成,以含有铁锰结核为特征。

    全新纪(新生界第四系)  主要沿河谷分布,由冲积、洪积、残坡积的砾石、砂砾、砂及粘土等组成。砾石成份一般随地区的不同有所差异和变化。

2、火成岩

    在变质岩系组成的地层中,境内广泛分布有大小不等、性质不同的火成岩体。郝店经应山至杨寨一线以北地区,主要以酸性火成岩为主,属花岗岩类。局部见有基性火成岩体。花岗岩形成的时代为中生代白垩纪。这类岩体,与境内一些矿产的形成和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郝店经城关至杨寨一线以南地区,主要以基性——超基性火成岩为主。有辉长岩、辉绿岩等,多呈条带状侵入于随县群中。形成岩株或岩墙,长轴方向多与地层走向一致,呈北西西——南东东走向。形成的时代早于晚元古代(早于8亿年前)。

(1)酸性火成岩体

    花岗岩体  出露于桐柏山群中高贵山至武胜关一带的花岗岩体,主要为岩基状黑云母花岗岩;四望山至二妹山一带的花岗岩体,为岩基状花岗岩。

    花岗斑岩脉  分布在广水至孙家湾一带,断续出露,脉宽几米至几十米,呈肉红色。

    花岗闪长斑岩脉  主要呈顺层侵入状,产于红安群白云石大理岩与白云钠长片麻岩之间,脉宽40m,呈灰白色。

(2)基性——超基性火成岩

    辉绿岩体  西起界河,向东经余店、笔架山至蔡河一线,呈岩墙状产于随县群中,岩体呈脉状,分东、西两段;西段长16.5km,东段长约8km,脉宽50—500m;西起马坪、双河、长岭一线,出露面积达30平方公里;西起长岭平林间,向东经姜家嘴至寿山一带,出露面积约31平方公里。

    辉长岩体  分布于境内三个地带:在陈巷北西、陈家湾、染坊一带,岩体呈岩株状产于随县群中,南东部为第四系沉积物所掩盖,岩体出露面积约10余平方公里;在平林北东、寿山一带,岩体南界与随县群和辉绿岩接触,面积约4平方公里;在陈巷南东、观音山一带,岩体呈岩株状。

3、地质构造

    境内的区域地质构造方向线呈北西—南东向及北西西——南东东方向。在漫长的地质发展过程中,经历多次构造运动,产生了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形成一系列向北倾斜、向南倒转的复式背斜和复式向斜。

(1)褶皱

    自吴店经蔡河至李店一线以北地区,为最早上升为陆地的桐柏山——大别山隆起带,主要由关门山倒转复式背斜、大山口倒转复式向斜和十里河倒转复式背斜组成。吴店经蔡河至李店一线以南地区,为随县金寨复式背斜,主要由张家桥复式向斜、关庙倒转复式背斜、骑龙岗倒转复式向斜和长岭倒转复式背斜等组成。

    关门山倒转复式背斜  核部在浆溪店至关门山一线,轴线宽10km。由桐柏山群组成。背斜两翼出露有伟晶岩脉和石英脉。

    大山口倒转复式向斜  核部在鹰嘴山至顺山口一线,延长60余km,宽0.5—1km。由红安岩群及震旦系组成,褶曲明显。在郝店至蔡河间向斜核部为上白垩纪的砾岩层所覆盖。

    十里河倒转复式背斜  核部在十里河至杨寨一带,长30km,由桐柏山群组成。

    张家桥复式向斜  出露在蔡河以西地区,南部以高城—余店逆断层为界(断层中有萤石石英脉分布),核部出露为随县群。由三个次级褶皱所组成。

    关庙倒转复式背斜  出露在城西—余店间。北东翼以高城—余店断层为界,断层中分布有条带状辉绿岩体。背斜的东部为上白垩纪红色岩层所掩盖。

    骑龙岗倒转复式向斜  出露在马坪至陈巷一线以北,延长35km,宽1-1.5km。由三个次级褶皱所组成。

    长岭倒转复式背斜  出露在县境西南角,由两个次级褶皱所组成。

(2)断层

    境内断裂构造,按其展布方向有北西西—南东东方向、北西—南东方向和北东—南西方向三组。其中前两组断裂发生时间较早,均与地层走向一致,往往构成地层和背、向斜构造的分界线,有时合并成为一组北西—南东向大规模断裂带,破碎带宽达数公里,广泛出露几类岩脉,并控制着白垩纪红色构造盆地及某些矿产的分布。后一组北东—南西向断裂发生较晚,为平推断层,并破坏、切割了前两组断裂。主要断层有:

    孙家畈—广水逆断层  呈北西—南东方向。破碎带宽60—80m,长60km,见有断层角砾岩。

    泉口—东草店逆断层  呈北西—南东方向。破碎带宽30m,长50km,断层规模大。见有断层角砾岩。

    岩子河—李店逆断层  呈北西—南东方向。破碎带宽60—70m,长70km以上,规模大,斜贯全区。见有构造角砾岩,沿断裂带充填有基性岩脉、石英脉。断层的北东部逆冲在上白垩纪砾岩层之上。

    高城—余店逆断层  呈北西西—南东东方向。断层延长52km,由余店至蔡河南,该断层与岩子河—李店逆断层合并。见有挤压破碎带。

    府河正断层  出露在李家岗至苏家岗一带。大部分被掩盖在白垩系及第四系之下。破碎带宽约15m,长6km。断层东盘上升,西盘下降,地貌上形成陡崖。

    谭家河—麻穰市平推断层  呈北东—南西向。断层延长23km,断层两侧岩石破碎、硅化强烈,常见有石英脉分布,断层西盘南移,东盘北推。水平剪切明显。

    曾家祠堂—桃园水库平推断层  出露在谭家河—麻穰市断层之西,其性质与该断层相似。断层延长l7km。断层面陡立,具有水平擦痕,沿断层带有角砾岩分布,伟晶岩脉发育。亦为西盘南移、东盘北推之平推断层。

 

(二)地貌

广水市属低山丘陵区,山脉呈北西——南东方向,地势北高南低。自北而南,山地、丘陵、岗地、沿河小块平原依次分布。北部为低山区,占全市总面积的30.1%;南部为丘陵区,占全县总面积的67.4%;在丘陵区内,间有海拔100m上下高度的岗地分布;在主要河流两岸,有零星河谷平原分布,占全市总面积的2.5%。境内最高点为大贵山主峰,海拔907.8m;最低点为平林水河床,海拔37m

境内主要河流多垂直于桐柏山与大别山脉走向。呈北东——南西方向。南西流者归于长江水系,北流者归于淮河水系。地势因河流切割,形成岭谷平行的地貌特征。

1、地貌类型

低山  主要分布于市境北东部,西起吴店,东经蔡河麻穰市、中华山南坡至广水一线以北地区。地势高在海拔5001000m之间,相对高度为300500m。自西而东由二妹山、瞒箭垛、四望山、大贵山、韭菜坡、中华山、娘娘顶等一系列海拔800900m上下的名山组成。向南西山势渐低,有海拔600m上下的低山分布,如黑石垛、婆婆寨、平靖关、打锣包、三关嘴、万泉寨等山。低山区主要由桐柏山群的花岗片麻岩、混合片麻岩、片岩、大理岩等变质岩系和后期侵入形成的花岗岩体组成。山体侵蚀剥蚀作用明显,山势陡峻,坡度一般为3050度,瞒箭垛、四望山、大贵山、中华山、娘娘顶等山的坡度均在4060度之间;加之河流发育,地势切割较深,常见基岩裸露,形成奇峰怪石、悬崖峭壁,大贵山的三潭一线天、仰天窝的仙人脚、七架山(徐家山)的弯腰石、瞒箭垛、黑石垛、九斗沟的石壁、碾子湾的天碗口峡谷等都堪称山中奇观。山间沟谷狭窄,比降很大,群峰耸峙,植物覆被茂盛,水资源丰富,是市境大中型水库的主要分布地和森林的主要积蓄地。

丘陵  低山区以南均为丘陵区。地势较平缓,谷地较开阔,地势高度均不超过海拔500m,一般在海拔200m上下。山势平缓,坡度均在30度左右,如马鞍山、铁城山、杏仁山,蜂子山、平峰山、空山、寿山、吉阳山等,多与平坦岗地相连。岩层主要由元古界红安群、随县群、耀岭河群和震旦系的大理岩、片麻岩、片岩、板岩、千枚岩、凝灰岩、流纹岩、砂岩、石灰岩等和上白垩纪的东湖群砂砾岩层以及后期侵入形成的辉绿岩、辉长岩等组成。区内水系发育、剥蚀侵蚀作用显著,风化层较明显,表层土壤发育,多为黄土丘陵,谷地多为粘性土壤。丘陵地带人口密聚,经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山上树木渐多,树种以松、栎为主,亦有少量辟为果园。山坡大部辟为梯田、坡地,以种植小麦、棉花、烟叶、芝麻、花生为主。谷地均为水田。

岗地  主要分布在市境中部、南部及东南部,即城郊、陈巷、杨寨等地及李店至余店一线。岩层由上白垩纪东湖群砂砾岩组成,或由辉绿岩、辉长岩体而形成的岗地。一般高度在海拔100m上下。坡度较缓,约15度左右。隆起处一般为低矮的山丘,如印台山、团山、乌石山、经台山、长山、雨屏山等。地势比较宽坦,岗地间谷地开阔,均为粘性土壤,土地肥沃,是县境主要粮食产地。

河谷平原  主要分布在沿河两岸及两河交汇与河流弯曲处,均为河谷冲积平原。一般高度在海拔50m上下。较大的河谷平原有:水流域之马坪、胡家岩、平林平畈,应山河流域之蔡河、监生店、蔡家畈、三里河、九里河、蒋林、张杨店、太平、东肖店平畈,广水河流域之南新店、广水、陈家河平畈等,北部之水河谷、飞沙河河谷以及徐家河河谷亦为较大的河谷平原,均为沙性土壤,为市内粮食作物及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主要产地。

丘陵岗地及河谷平原自古以来都是市内人口主要聚居地。

2、主要山脉

境内的山脉分属桐柏山与大别山脉,受其地质构造控制,呈北西——南东走向,受河流切割局部山岭呈北东——南西走向。

(1)属桐柏山脉之低山

徐家山  本名七架山,由瞒箭垛、鸡冠垛、二妹山、两架山、跑马岭、偏子山、黑石垛七座山组成。怪石奇峰,群山耸峙,沟深林茂,资源丰富。这里村稀田少,有“犁下田,牛上岸,蓑衣斗笠盖丘半”之说。中稻播种在立夏前,收割在白露后;小麦要在寒露前播种,比山外早一个多季节。动植物种类繁多,有些动物和树木尚不知名称。出产天麻、桔梗等名贵中药材。野生水果有猕猴桃、八月楂、毛楂、毛栗、板栗、山葡萄、乌鸦果、野梨子、野桃子、野李子等。山中溪间还产娃娃鱼、游娃鱼、夹板龟等稀有动物。

瞒箭垛  海拔824.2m。别名拦箭垛。相传宋杨文广射箭书给八姐九妹,被此山拦住,故名瞒箭垛。山北即河南信阳县境,南为失误沟,为水(吴店河)发源地。一峰独耸,上有古庙石佛蔚为壮观。

二妹山  海拔853.3m。北侧有跑马岭,山顶有石洞。相传宋杨家将八姐九妹练兵于此,故名。为应山、随州界山。

大偏子山  海拔743.8m。东北部陡峻,西南部坡度平缓,山势偏向一侧。为应山、随州界山。

黑石垛  海拔662.9m,在浆溪店北,山顶群石突耸。

仰天窝  又名碾盘窝。海拔591.3m,与信阳接壤。山势高峻,奇峰嵯峨,其中坦平如盆地,总面积约3.7平方公里,有15个自然村,耕地328亩。有水南流至塘畈与失误沟水会合,为吴店河。有仙人脚、鹰嘴石等奇特的自然景观。

玉皇顶  海拔533m。在吴家店东4km处,原名上浩山。山顶有玉皇阁。

小玉皇顶  海拔553m,在吴家店东南。

四望山  海拔906.2m。位于豫鄂两省交界处,为境内第二高峰。旧志谓“高可览四方,故名”,“为应之太祖山”。地势险绝,建国前为兵匪常驻之地。山体呈北西南东方向,方圆百十里。

花山  又名大花垛,海拔516m,在花山街西,山顶有三峰,形似花朵。旧志谓“路侧旷衍百顷,宜种棉花”。

耙齿岩  海拔687.4m,在花山街东,与河南信阳相连。山顶岩石裸露,形似耙齿。

大贵山  海拔907.8m。为境内最高峰。因山顶有石如龟,又名大龟山;因山腰有乾明寺,又称大贵寺。旧志称高贵山,“高贵一峰,耸出天半,其下迤逦罗列,皆重青叠翠,有蔚然深秀之观”,为“应山八景”之一——“高贵凌霄”。山顶有祖师殿(俗称金顶)、圣水井、龙爬寨。北麓有三潭飞瀑,泉水清澈,虽盛暑亦寒;1983年辟为三潭风景区。山体呈北西——南东方向。

小贵山  海拔784.4m,在大贵山南。山顶有五峰,中峰较大,云雾升腾时,立大贵山观之,呈“巨龟浮海”状,堪称奇观。

兴旺寨  海拔772m,在许家冲北,东与河南信阳邻界,俗称兴王寨。相传有一名许兴王的人在此扎寨,周围数十里有48寨护卫,有“四十八寨保兴王”之说。又称大安山、兴安寨。《重修信阳县志》载兴安寨“盖宋人防御地,即九寨之一”。

芦茅寨  海拔635m,在许家冲南。山峰陡峭,盛长芦茅,故名。相传有女大王在此扎寨,唯此寨不保兴王,今为芦茅寨茶场。

中华山  海拔811.4m。西南至城关13km。旧志谓其为“东北诸山之祖”。山顶有祖师殿,墙壁青砖刻有“中华仙山”四字。山体呈北西南东方向。

石龙山  在中华山西南麓,城关东北10km。此山《后汉书》、《荆州记》均有记载。山中出石斛如金钗,山前即宝林寺。

韭菜坡  海拔828m,在武胜关西南,北与河南信阳县接界。盛产野韭菜。

牛脊山  海拔775m,在武胜关西南。山势陡峭,形似牛脊。

擂鼓台  海拔645m,中华山南2.5km。山顶有平台,相传古时作战曾在此擂过战鼓。

打锣山  海拔648m,中华山东南3.5km,与擂鼓台相对,相传古时作战曾在此鸣锣。

三关嘴  海拔537m,在南新店西3.5km处。

空山  海拔367.5m,广水镇西3.5km。原名孔山,又名洞山。“有穴,每大风作,穴先有声,即今淮渎庙山”。淮渎庙又称空山寺,以谐音,又俗称“怀胎庙”。“此山连亘数十里,洞极多,其大者为风洞、虎洞,而仙人洞更为古迹” 。即旧八景之“仙洞波澄”。

冻山  海拔285m。“一名蜂儿山,宋元丰年间有太守滕甫自汴赴官,路经于此,时无风而寒,故名。即今大山口”。以音同,此山又名“洞山”,大山口即古洞山口。应山八景之一“洞口风生”即此。采石场炸掉半边山。

(2)属大别山脉之低山

武胜关以东属大别山脉(包括与广水市连界之鸡公山)。鸡公山与孝子店毗连,海拔744m。民国《重修信阳县志》载鸡公山“在武胜关东北,为豫鄂界山”。“山上界址极宽约数十亩。昔为应山叶姓及邑张、卢、陈三姓公地。光绪末被美国教士李立森价买,为西人避暑之所,几经交涉始收归国有”。现为鸡公山风景区。山体呈北东一南西方向。

娘娘顶  海拔812m。在孝子店东6km处。以山顶建有娘娘庙得名。为应山、大悟界山。

香炉峰  海拔600.4m,鸡公山东3km。以山峰形似香炉得名。为应山、大悟界山。

望父垴  海拔533.6m。在武胜关东南1.5km处。相传有父子二人,其子被大水冲走,临危望父,父在此山,故名望父垴。山下有漂儿冲。山北与河南信阳连界。

大山羊  海拔549m。鸡公山南1.5km处,碾子湾水库西侧。山形似山羊横卧。山南麓有跳石寺。

将军寨  海拔321m,在武胜关南4km处,即狄将军寨。康熙《应山县志》谓“旧传宋狄青常屯兵于此”。

大城山  海拔414m,在南新店东2km处。因山有寨,现名大城寨。

乐城山  海拔452m,在广水镇东6.5km处。原名牢城山,清同治年间重修山寨,更名乐城山。

(3)属丘陵区之山岭

印台山  海拔99m,在应山城区。同治《应山县志》谓“视城如釜底,纤悉毕见,原名应山,以其方平如台,又名应台,后人以其形似印,更名印台”。

三钟山  海拔153.7m,城关西2.5km。同治《应山县志》谓“宋连庠墓在焉。《地舆广记》:应山三钟山有三堆,如钟之垂。俗名团山,山有五色石如龙,自山上盘屈至涧底”。

乌石山  海拔151m,城关东南10km。以山多乌石而得名。旧有寨。

经台山  海拔134.5m,县城东南17.5km,在太平镇西北。同治《应山县志》谓“绝顶平坦若台,故名”。原有经台寺,即“三台”之一,于1951年拆毁。

寿山  海拔441.2m。东距陈家巷9km,西距平林市8km。顶部平坦呈长方形,原名寿峤。同治《应山县志》谓“山下之民有寿至百余岁者。唐李白谓其攒吸云雨,纲纪四方云。上有云气,土人以之占雨旱”。清光绪《德安府志》谓“五龙涧、响水潭、五龙潭绕其下,天半庄严,烟岚环结,盖一郡之镇云”。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寿山。

蔽山  海拔264m,陈家巷南4km,南连安陆界。同治《应山县志》谓“宋连舜宾墓在东麓”。

观音山  海拔261.8m,陈家巷东南5km

吉阳山  刘家店南2km。同治《应山县志》谓其“亘列三峰,南一峰属安,北二峰属应,均有寨。惟北寨危峭壁立,怪石蚕丛。上有飞瀑,值旱愈沸”。隋吉阳县在其南,遗址尚存。北二峰,主峰朝阳观海拔328.4m,铜钱垴海拔327m

合髻山  有二峰,东峰海拔207m,西峰海拔206.4m,东距城关15km。前志谓“两山如合髻然,有寨”,俗称搁脚山。

云台观山  海拔200m,城关西17.5km。山势峭拔,奇石嵯峨,山顶有台,常有白云缭绕,故名。山上有云台观,系“三台”之一。

军山  海拔80m,位于马坪镇北端,又名将军山。同治《应山县志》谓“宋孟珙屯兵于此,即八景之军山环秀”。后修建公路,辟去大半。

蜂子山  海拔160m,马坪镇北5km。古名洞庭山,现名峰子山。同治《应山县志》谓“山中有泉,名鹅颈泉,冬夏不涸,浅深不测。故名”。

大尖山  海拔202.2m,西肖家店西北2.5km。山峰陡峭,周围以此山为高,以谐音,俗称大脚山,旧有寨。

小尖山  海拔185m,西肖家店西北2km,与大尖山并列,形体相似,山体较小,故名。旧有寨。

横山  海拔189m,东西走向。横亘于关帝庙与余家店之间。西北近余家店处为西横山。

铁城山  海拔344.6m,关帝庙北7.5km。同治《应山县志》记载“石色如铁,其阴有古寨”。俗传有土匪攻此山,寨墙未成,百姓急以芦围之,涂以锅烟,远看似铁城,土匪以城不可攻而解围。

银珠顶  海拔313.6m,余家店北东3km,以山顶有白石似银珠得名。

唐儿寨  海拔312.7m,余家店西北3km,清同治年间筑寨,原名虎儿寨,后为唐姓所有,改名唐儿寨。

朝王庙  海拔372m,吴家店南4km。西邻随县界,北为王子店,相传王子店住过“大王”,人们朝见“大王”,都要在此焚香。

野人寨  又名野人岗,海拔381m,东距郝家店5km。相传古时曾在此发现红毛野人。

杏仁山  海拔247.8m,蔡家河西1.5km。同治《应山县志》谓其“为应山少祖山。同治三年土人掘石,见有似翡翠玉石,各种形色已成,争取为利,或恐地气之泄也,请于县令封禁焉。今穴归寨内巨石堵塞矣”。所谓翡翠玉石,即矾石、萤石矿,现有少量开采。

4、自然洞穴

石龙山溶洞  应山城区东北10km,原宝林寺附近。1980年农民炸石发现。洞中钟乳石形成各种景致,多被砸毁。因安全问题,现被堵塞。

大山口溶洞  应山城区东15km,王家棚子北半公里许。1984年农民采石发现。此洞为岩层断裂经长期浸蚀而成,长约800m,巨石、钟乳石、石英石相映成趣。

梨山仙人洞  位于十里办事处仙人洞村空山寺下,属自然石灰岩形成。洞口高1m、宽0.8m,朝向正南,洞内长67m,平均高1.5m、宽5m,面积335,坡度30%,地质石灰石,无积水,较潮湿。

煽子坡仙人洞  位于武胜关镇。洞口高2.5m,宽0.8m,朝向正东,洞内长119m,平均高度3.6m、宽度2.4m,面积385.6,坡度40%。属自然形成,地质红砂石,无积水,较潮湿,距乡村公路150m

小山日山洞  位于陈巷镇经台山村,属自然石灰岩形成。洞口高2m、宽0.7m,朝向正南,洞内长76m,平均高2m、宽3.4m,面积256,坡度25%。地质石灰石加黄粘土,无积水,较潮湿,距公路干线2km,距乡村公路300m

经台山寺山洞  位于陈巷镇经台山村,属自然麻布石形成。洞口高1.7m,朝向东北;洞内长33m,平均高1.7m、宽1.7m,面积55,坡度5%。地质麻布石,无积水,较潮湿,距乡村公路500m

虎儿洞  位于郝店镇花山原红星村,属自然青石形成。洞口高1.7m、宽3m,朝向正东,洞内长300m,平均高2m、宽3m,面积900,坡度40%。地质青石,无积水,比较干燥。

(三)气候

1、气候特征

广水市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适中,冬干夏雨,雨热同季,四季分明。

四季划分:根据广水市气候特点将3、4、5月定为春季,6、7、8月定为夏季,9、10、11月定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定为冬季。

四季特点:春季,太阳直射位置逐渐北移,白昼渐长,地面和大气接收太阳辐射增多,温度逐渐回升。由于冷暖气团交替明显,形成乍暖乍寒的气候特点。有些年份,冷暖气团势均力敌,相持于江淮一带,造成广水市春雨连绵。夏季,太阳直射位置偏北,暖气团势力增强,副热带高压北移;当广水市处于副热带高压脊线北侧时,西南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常在广水市交峰,形成梅雨天气;当副热带高压继续北上控制广水市时,进入盛夏,天气炎热少雨。有些年份副热带高压较强,迅速北跃控制广水市,造成空梅伏旱。秋季,太阳直射位置南移,副热带高压减弱南退,北方冷空气南下次数渐增,势力愈强,广水市温度迅速下降,空气中水汽减少,受大陆高压控制时,晴朗少雨,气候温和,谓之秋高气爽。有些年份副热带高压南撤缓慢,仍有较多降水,形成秋汛。冬季,太阳直射位置偏南,北方冷空气势力强盛,广水市常处在干冷空气控制之下,降水很少,常有霜冻发生,气候特别干燥。个别年份,当南下冷空气十分强盛时,则易形成寒潮天气。

2、气候要素

气候要素统计1986-2008年资料,均以应山值为例。

气温  广水市年平均气温为16.2℃,最大值为17.1℃(2007年),最小值为15.3℃(1989年)。

1月份最冷,月平均值为3.1℃。最冷年是1993年,1月份平均气温为0.8℃,比常年值偏低2.3℃,比历史值高1.3℃。极端最低气温为-13.5℃(1991年1月15日),比历史值高2.5℃ (1976年1月31日)。多数年份7月份最热,少数年份8月份最热,月平均值为27.9℃。最热年是2001年,7月份平均气温30.1℃,比常年值偏高2.2℃。极端最高气温38.9℃(2003年8月2日),比历史值低2.7℃(1959年8月23日)。春季平均气温为16.3℃,比历史值高0.8℃,秋季为16.9℃,比历史值高0.2℃

地温  地面温度年平均值为19.3℃,比历史值高0.9℃,最高值为19.8℃(2007年),最低值为17.5℃(1993年)。地面极端最高温度为69.2℃(2002年8月5日),比历史值低2.5℃;极端最低气温为­-16.5℃(1991年12月28日),比历史值高4.4℃

降水  平均年降水量为1012.2mm,比历史值多22.2mm,最多年降水量为1552.8mm(1996年),比历史值多221.9mm(1980年),最少年降水量为608.8mm(2001年),比历史值多117.1mm(1978年)。

日降水量≥0.1mm的降水日数年平均为109天,比历史值少1天,最多年达133天,比历史值多1天,最少年为90天,比历史值多7天。日降水量≥10.0mm的降水日数年平均为27天,最多年为36天(1987年、2007年),最少年为16天(1988年)。月降水量≥25.0mm的降水日数年平均为10至11次,最多年为17次,最少年为5次(1999、2001年)。日降水量≥50.0mm的降水日数年平均为3次,最多年为6次(1987、1996、1998、2007年),最少为1次(1994、1999、2001年)。日降水量≥100.0mm的降水日数年平均为0.9次,最多年为5次(1987年),最少为0次(1986、1988、1989、1990、1991、1993、1994、1999、2000、2001、2003、2004、2006年)。日降水量≥150.0mm的年份,1992年1次,1996年2次,1997年1次。

平均年降雪日为13天,多集中在1、2月。降雪日最多年为24天(1988年),比历史值多1天(1956年),最少年为3天(2007年)。年平均初雪日为11月25日,最早出现雪日的是11月2日 (2007年),比历史值晚25天;最晚出现雪日的是12月2 3日(1991年)。平均终雪日是3月2日,最早终雪日是1月17日(2003年),最晚终雪日是4月13日(2005年)。

平均积雪日数为6.5天,多出现在1、2月份,比历史值少0.3天。积雪日数最多年为15天(1993年),比历史值少14天(1956年),最少年为0天(1995、1999年)。平均初积雪日为12月11日,比历史值早16天。最早出现的初积雪日为11月11日(2000年),比历史值早5天,最晚出现的初积雪日为1月10日(1988年)。平均终积雪日为2月10日,最早终积雪日为1月11日(1994年),最晚终积雪日为4月1日(1986年),比历史值晚18天。历年最大积雪深度为14厘米(1988年2月25日),与历史值持平(1969年1月31日1984年1月18日)。

  年平均风速为2.0m/秒,比历史值小0.6m/秒。年平均风速最大值为2.5m/秒(2000年),最小值为1.6m/秒(1986、1989、1991年)。月平均风速为2.6m/秒,最大值为3.0m/秒(1998年),最小值为1.9m/秒(1986、1989年)。最大风速年平均为11.6m/秒,最大值为14.4m/秒(1995年),最小值为9.8m/秒(1996年)。极大风速年平均值为19.2m/秒,最大值为25.2m/秒(1998年8月22日),最小值为17.5m/秒(2007年4月2日)。历年最大风速偏北风最多,其次为偏东风;历年极大风速也是偏北风最多,其次为偏东风和偏南风。一年中,冬春季偏北风较大,夏季偏南风较大;一年中,偏北风最多,其次为偏东风和偏南风。

 平均无霜期为239天,比历史值多12天,最长为269天(2006年),比历史值少3天(1961年),最短为207天(1991年),比历史值多28天(1962年)。平均初霜日为11月15日,比历史值晚7天,最早出现在10月28日(1991年),比历史值晚13天(1962年),最晚出现在12月4日(1994年),与历史值持平(1980年)。终霜日平均为3月15日,比历史值早8天,最早终霜日为2月25日(1988年),比历史值晚2天(1977年),最晚终霜日为4月3日(1990、1994年),比历史值早15天(1962年)。

日照  平均年日照为1915小时,比历史值少118小时。平均每天有5.3小时,比历史值少0.4小时。最多年份为2085小时(1986年),  比历史值少215小时(1978年),最少年份为1649小时(1989年),  比历史值少64小时(1982年)。日照时数主要集中在5至9月,以8月份为最多,2月份最少。

3、物候

境内气候区域性变化较大,物候南北有差异,以徐家山(七架山)与浆溪店比,农作物季节要迟10天左右,与应山、广水一带比,要迟15天左右。以应山地区为中心,按月分述。

1月(小寒、大寒)  鸦鹊筑巢鸣叫,腊梅开放,迎春花、探春花含苞欲放。

2月(立春、雨水)  野草杨柳萌动,小麦、油菜返青。

3月(惊蛰、春分)  春雷鸣,蛇、蚂蚁、蚯蚓出洞,燕南来,雁北飞,小麦拔节,油菜盛花,桃、白杨、榆树、蒲公英开花,蜜蜂春繁。

4月(清明、谷雨)  鸟叫蛙鸣,梨、李、油桐、泡桐、苹果、映山红、头疼花开,柳叶飘扬,春茶展叶,浮萍现青,大麦抽穗,瓜菜播种,中稻、棉花落泥。

5月(立夏、小满)  杜鹃、黄鹂初鸣,家燕出雏,柿、栀子花、刺槐开花,棉苗展叶,西瓜跑藤,油菜、豌豆、大麦、蚕豆、小麦次第成熟。插早中稻。

6月(芒种、夏至)  中稻插秧,棉花除草,枣盛花,杏、桃果熟。

7月(小暑、大暑)  刺槐子熟,中稻发棵孕穗,棉苗初花现铃。

8月(立秋、处暑)  青蛙终鸣,荷花飘香,枣子结果,中稻黄熟。

9月(白露、秋分)  棉花吐絮,芝麻、苹果熟,油菜育苗。

10月(寒露、霜降)  野菊盛花,黄豆、绿豆、花生收获,小麦播种,油菜移栽。

11月(立冬、小雪)  麦豆现青,野菊终花,蛙、蛇、龟、刺猥冬眠,收获白菜萝卜。

12月(大雪、冬至)  野草完全枯黄,小麦有效分孽终止

(四)水文

1、地表径流

全市年平均降雨量990毫米,降水总量27.04亿立方米。丰水年降雨量1130.7毫米(市水利局资料,下同),降水总量29.93亿立方米。平水年降雨量1068.3毫米,降水总量28.27亿立方米。枯水年降雨量913.3毫米,降水总量24.15亿立方米。特枯年降雨量608.5毫米,降水总量16.10亿立方米。全市平均径流深351.6毫米,平均地表径流量9.3亿立方米。据记载,百年一遇的最高水位为76米,平均水位72.7米,最低水位69.1米;最大洪峰流量为510立方米(1980年7月17日),相应水位75.37米,最小枯水流量为0(水断流),相应水位为68.45米

在时空分布上,降水量集中在58月份,尤其6、7两月暴雨较多,是形成地表径流的主要雨期。在地理分布上,降水量东部多于西部,而地表径流以北部淮河流域较大,水流域次之,水流域再次之。在气候成因上,全市出现丰水年的频率为10.7%(即十年一遇),平水年频率亦为10.7%,枯水年和特枯年的频率均为21.4%(即五年一遇)。因此广水出现旱的可能性比涝的可能性高一倍,所以地表水资源比较贫乏。

2、地表蓄水

1984年各类蓄水设施总控制面积为107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0.5%。淮河流域是广水市极为重要的蓄水区,流域面积286平方公里(包括信阳55平方公里),蓄水工程控制面积230平方公里,拦蓄能力为1.72亿立方米,地表水开发利用率达80%。

据全市国民经济各部门用水量的纪计资料计算,在丰水年蓄水设施的供水能力可满足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及城乡人、畜用水的需要,并有余水。平水年,工、农业及城乡人、畜用水共需3.2亿立方米,可提供的拦控水量为4.2亿立方米,余水l亿立方米。枯水年工、农业及城乡人、畜用水共需3.5亿立方米,可提供的拦控水量为3.3亿立方米,缺水0.2亿立方米。遇特枯年,国民经济各部门需水达3.9亿立方米,而可提供的拦蓄水量为0.96亿立方米,缺水2.94亿立方米。

3、主要河流

广水市河流分属长江、淮河水系,向南流入长江的有应山河、广水河、水、吴店河、龙泉河、余店河;向北流入淮河水系的有飞沙河、小河。全市大小河流共337条,总长2423.5km,来水面积2434.2平方公里。

应山河  位于市境中部,源于黄土关南麓,流经板桥河、蔡家河、监生店河,三里河(古方家河)、九里河、朱家河,经张杨店南流为双河店河、孙家河(应家店河段)、左家河,至东肖店裴家河汇入广水河入孝感境,全长77.5km,流域面积639.7平方公里。旧无统一称谓,建国后通称应山河。较大支流有:麻穰市河、宝林河(牌楼河)、十里河、不矶港河(俗称簸箕港河)4条。

广水河  位于市境东部,源出光头山(大悟信阳界山)南麓之寨沟,流经碾子湾水库至孝子店为东篁店河(古称黄沙河),至南新店下为腊园河(纳水河)、广水河、仁和店河、朱家河,至裴家河与应山河汇合入孝感境。旧无统一称谓,建国后通称广水河。全长61km,流域面积502.6平方公里。较大支流有:武胜关河(古称木匠河)、金鸡河(又名龙潭冲)、霞家河、长胜河(又称西河)、李店细河5条。

 即府河,位于市境西南,源于随县大洪山(同治《应山县志》谓,水发源于应山仰天窝,误),入境流经马坪、长岭至平林何家寨入安陆境,为应随界河,境内河段长30.6km,原可通舟楫,现水浅可涉;境内支流,有寿龙寺河等。

龙泉河  源于大花垛南麓,流经板子桥、关门嘴水库、关店、郝店、双河店,至龙泉镇入徐家河水库,经长岭岗入水。旧无通称,今以流经龙泉镇定名为龙泉河。全长33.5km,流域面积161.4平方公里。较大支流有杜家河、板桥河、泥河3条。

余店河  源出小玉皇顶西南麓,流经楼子湾、甘家湾水库、张家桥、余家店、聂家店入徐家河水库,经长岭岗入水。旧无通称,今以流经余店定名余店河。全长51km,流域面积193平方公里。较大支流有八道河、中峰寺河、张家桥河共3条。

吴店河  古名水。位于市境北部,源于瞒箭垛南麓,流经柳板河、高峰水库、塘畈水库、浆溪店、吴家店入随县境,汇入先觉庙水库。境内河长39.5km,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较大支流有:板仓沟河、梨子园河(又称东河)等2条。

飞沙河  位于市境北部,源于信阳县境鸡冠垛南麓,经麒麟岗入县境,经花山水库、飞沙河水库冯家畈汇小河入信阳境。境内全长32km,流域面积177平方公里(包括河南境内55平方公里)。

小河  源于韭菜坡西麓,经许家冲水库、小河街至冯家畈汇飞沙河入信阳境河。境内全长19.3km,流域面积109平方公里。

4、地下水

广水市属桐柏山山前冲击扇所承压含水层前缘,为无统一地下水体的贫水区,地下水量为2726平方米。由于地表为丘陵地带,其分布也极不均匀,部分低洼地区虽有地下水,但水位低,储量小,对农田灌溉无开发价值。由于没有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所以地下水消耗量与补充量基本上天然平衡。据水文站对应山水井观测记录,比较干旱的年份,地下水位变化不大,下降幅度仅0.41米

广水市自古有井,一般较浅,地下十几米甚至几米便有水,但水量小,只用于饮用。同治《应山县志》记载县城内外有井39口及广水镇仙人井,农村用井水很少。建国后大多数集镇乡村用上井水,应山、广水二城区用上自来水后井多废弃。较有名的有:

清泉寺井  原名陈家井,在应山城区原副食品加工厂内,井为沙底,水清、凉、甜,居民多用以制凉粉等饮料。

刘家井  原名邓家井,在应山东大街(原东新街)搬运站侧,水仅次于清泉寺井。

许家井  原名曹家井,在应山城区曹塘角,水清、凉,略带咸味。

孝子里井  原名庙东井,在应山城区应山剧院(原城隍庙)东侧,孝子里口,咸味较浓,水质较差。东正街改造时被掩埋。

仙人井  在广水城区中山街,相传建于宋,井深,水甘甜,至今仍用于饮食。

境内地下水储量较小,但不乏泉水,然多为季节性出水,旱则枯,潦则溢,较有名的有:

天井涧  应山城区东12km,在龙兴寺前,即应山八景之“天涧云深”,今为龙兴沟水库所淹没。

蔽山泉  应山城区南20km,位于蔽山西北陈家庙前。冬盛,其水溢入高桥河。

吉阳山泉  原名雨师泉,应山城区南20km,天旱愈沸,在吉阳山。

寿山泉  在寿山,应山城区西南27km

蜂子山泉  原名鹅颈泉,马坪镇东北4km

八眼  原名淮渎山泉,孔山西2km。有八眼泉水,四季长流,夏水凉刺骨,冬水温可浴。

火泉  应山城区东14km树林山口(即大山口),“雨则涸,旱则沸”。

滴崖泉  应山城区东北10km石龙山内,“崖高数丈,飞流泻瀑,俗呼滴水崖”。

白龙泉  应山城区西北60km郑状元畈(屑浆溪店乡),“冬夏旱潦无异”。

圣水井泉  在大贵山,泉有两眼,无论冬夏旱潦,水溢不止。“流数里始落平地”,为广水市最高之泉水。

 

 

主办:政协广水市委员会    鄂ICP16018717号
邮箱:gszx6232330@163.com 电话:0722-6232330 传真:0722-6386330 地址:广水市府前街8号 邮编:432700 设计制作:中国广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