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区
广水市区由应山、广水、十里三个城区组成(按规划区划分),东西长22公里。应山城区原是一座古城,自南朝萧梁建永阳县治,一直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京汉铁路通车后,广水城区日趋繁荣,经济渐居首位。
20世纪70年代前,城区以展较慢,城区建设无规划无计划,呈自然状态发展变化,城区房屋多为砖混结构,市容环境较差。20世纪80年代城区建设开始有规划、有计划。80年代中期城区建设以改造老路路面为主,将泥土路面改铺成水泥路面。1988年撤县建市,城市建设由过去的传统农业经济型逐渐过渡到城市经济发展型,农业、工业并重。此后城市建设逐年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量,城区面貌日新月异。1988年底,应山、广水、十里建成区总面积4.75平方公里,总人口15777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9779人。20世纪90年代,城市建设步伐加快。这一时期,以改造旧城区、完善配套即有设施、调整城市功能布局为主。相继改造兴建了广水中山广场、铁路北立桥、桐柏大道、武元路、武胜路、八一路、中山大道、鄂北大道及应山城区的东大街、西正街、航空南路、航空中路、航空北路、平靖路、四贤路等一批重点市政工程项目。1998年城区建成区总面积15.6平方公里,其中应山城区8.08平方公里,广水城区7.27平方公里,十里城区0.25平方公里。
2000年—2008年,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区面貌发生显著变化。21世纪初,市委、市政府确立建设“山水宜居城市”目标,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推进城市建设。2000-2008年,市政建设总投资68077.9万元,在建或完成市政工程179项。至2008年,应山、广水、十里、开发区建城区总面积近30平方公里,总人口17万余人。城区高楼林立,居住小区如雨后春笋,商业店铺鳞次栉比,街道、道路纵横交错,功能日臻完善。
2009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城市东扩决定,计划在十里办事处马都司建设政务新区,当年完成规划设计,并报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2010年4月上旬成立广水市城市东扩工程指挥部,同年完成道路征地、房屋拆迁评估、拆迁安置选址等前期工作,十里城区至马都司宽50米的主干道大部分路段开始施工。
1、应山城区
应山城区位于市境腹地,地处东经113°48′、北纬31°36′。东距广水城区19公里,南距武汉市176公里,西距随州市63公里,北距平靖关30公里。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文化中心。规划区范围包括应山主城区、十里工业园区、应山城南工业区(城郊乡辖区)。2008年,应山城区建成区面积15.6平方公里,城区总人口9万余人。
应山城区南、北、西三面丘陵低山环绕,东临河畈,西南有羊角山、杨家山,东南有印台山,东北有紫虚观(东岳观)山。应山河在城东自北南流,习称三里河。汶水源于城北三台山,绕城区西南经印台山北麓向东注入应山河。
梁大同二年(536)在应山城区设永阳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永阳县为应山县,因应台山(印台山)而得名。明代在元朝旧址上重建县署,位于县城南门内,清代两次复修。民国年间也为县府驻所。建国后旧县署改为公安局、法院、检察院驻所,原儒学改为县委、县人民政府驻所。至20世纪80年代旧县署、儒学房屋全部拆除改建。“政府大院”共建砖瓦木结构平房5栋、两层楼房4栋、钢筋水泥结构2至5层楼房9栋、“品”字形5层办公大楼1栋,中共应山县委、县人大、县人民政府、县政协及办事机构多在大楼办公,其它为宿舍和后勤服务用房。
明嘉靖年间重修城墙。城墙南北长1.5km,东西宽1km;东西南北分别有“环秀”、“宝成”、“聚奎”、“拱辰”四座城门,各有城楼。城墙内周有马道,绕城有濠,水环三面;东建桥闸,以蓄泄城濠水。乾隆五十年(1785),县人以南门直北气不聚,申请县署堵闭南门,开新南门于东偏,正对县前街。东门外有环秀桥,东南为状元桥、滴翠桥、莲花池桥;老南门外为聚奎桥,新南门外为广济桥、渡蚁桥,偏东为蟹眼桥;西门外为宝成桥,西北为汶水桥。城濠东南为应池。1932年国民党县政府对城墙进行过整修。1950年城墙拆除,其基址为环城公路。
明嘉靖年间城内以十字街居中,有东西南北街达四门,另有县前街、丁字街。清同治年间南街改为正街,西街分为大西街、小西街,东街北面西段接龙门街(即丁字街、大学街),东段接孝子里,里东为官禄街,西为小学街;南面中段接里下街。北街中段东为泮池、崔家巷,西为猪市街。大、小西街分界处为进士巷,南至书院,北至清泉寺。正街中段西为分司口,南段东为前新街、后新街,接县前街、里下街。城外东、南、北关均有街市。民国年间街道无大变动。日军入侵后,小西街、永阳书院、万寿宫一带及北关、南关部分房屋被日军拆除,一些街巷消失。后因住房拥挤,汪伪县政府于1942年准予无房居民在东关北建房,为北新市街。次年又准予在西关外、东关南、北关外建房。因都是茅草屋,名为西草街、南草街、北草街。建国初街道无大变化,建城区面积约0.4平方公里;20世纪70年代后逐年兴建、改建,至80年代市区迅速扩大。城濠东自莲花池南至蟹眼桥均被新建楼房覆盖,蟹眼桥至宝成桥沿岸亦建有楼房,原环城公路已形成环城东路、环城西路两条商业街道。原南草街向东延伸于汽车站为东大街,再向东延伸至三里河桥头为永阳大道。由老汽车站向北经东岳观至北关为东岳路。
1978年应山城区建成区面积约1平方公里,总人口1万余人。主要街道、道路、巷道有北正街、南正街、和平街、胜利南街、胜利北街、丁字街、府前街、小学街、建设街、西南街、环城西路、环城东路、东岳路、孝子里等14条;街道、道路、巷道多为渣土路面,较好的是石板铺砌;房屋城区多数为砖木结构平房,只有少数机关企事业单位建有楼房,最高四层,一般为二至三层。20世纪80年代,广安路、永阳大道分别建成后,很多单位和居民在其两旁大量建房,使建城区范围平均向外延伸了一至两百米;北正街、南正街、东正街、东大街、胜利北街、府前街、小学街、理学街、孝子里、广安路先后被铺成混凝土路面;城区楼房逐渐增多,环境面貌得到初步改观。20世纪90年代,航空北路、四贤路、三环路分别修建后,城区向北发展到三环路以内,向西发展到大邦路二巷山坡,向南发展到南门渡槽附近,向东发展到应山河以内;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多以旧城改造为主,并对即有设施进行完善配套,相继拆迁改造了航空南路、航空中路、航空北路、平靖路、莲花路、观坡路、东大街、环城东路、四贤路等,新建了科技路、三环路、军民路;1998年建城区面积达8.08平方公里,城区总人口61768人。2000-2008年,城区范围进一步扩大,先后建成滨河小区、名都花园、长江公寓、国际现代城和万景花园等一批商品房开发小区,以及滨河公园、应山河景观带、东岳广场、印台广场等休闲场所。城区新建楼房一般为6层,最高17层,低矮平房已少见。2008年,应山城区建成区面积15.6平方公里,建成区范围东到清水桥附近、应十路两侧50-200米内,南到十长路两侧200米以内,北到应山河北岸500米内和市委党桥至三里塘一线,西到平三洑公路以内。
明嘉靖年间设仁义乡城北村,清康熙年间分设惠化乡西关村、遵义乡北关村,同治年间设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半甲五会。1931年属第一自治区驻地,分设博文镇、约礼镇;1936年更名为博信镇,1942年改为忠孝镇,1947年更名为中山镇,不久复名忠孝镇。1949年5月设城关区;1950年设城关镇,下辖北正街、胜利街、东正街、建设街4个街政府;1955年分别更为民主街、胜利街、和平街、建设街居委会;1958年设燎原人民公社;1959年改名城关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城关镇,1975年更名为城关镇人民公社;1979年复设城关镇。1981年街道居委会更名为街道办事处,下辖北正街、胜利街、东正街、理学街4个街道办事处(含10个居民委员会)和6个村民委员会(含33个村民小组)。1988年撤县建市时,原城关镇更名为应山街道办事处,下辖2个管理区(含16个行政村)、3个街道管委会。现辖12个社区、4个行政村,国土面积24.3平方公里,总人口9.38万人。
应山城区自古为全县农副产品主要集散地,居民多以经商谋生。明清时期集市在十字街、县前街、东街和南街,市场交易以白布为大宗,行销山西、陕西、江西、安徽、河南等省。京汉铁路通车后,货物进出主要经广水火车站走铁路运输,商业有较大的发展,计有店铺行栈百余家、手工作坊数十家。白布上市,主销河南。后因军阀混战、匪患灾荒不断,商店大多倒闭,市场萧条。抗日战争前地方相对安定,商业又获生机,熟食摊贩、酒馆猛增,万元以上资金的大商号有10余家,商业主要在十字街、东关和北关。药铺、布店、杂货店,油榨坊、粮行等均有较大的营业量,市场交易以粮食、皮棉、鸡蛋为大宗,主销汉口。日军侵占期间,各种货物均被控制,街道被毁,商业萎缩。日本投降后,商业亦无多大起色。至建国初期仅有手工操作为主的纸烟、肥皂、纺织等数家小型工厂和300余家店铺行栈摊贩及手工作坊。1958年后市面只有国营集体商店30余家,摊贩很少;集市贸易主要是蔬菜买卖;有国营集体工厂10余家。到1985年有县办、镇办、街办、村办、户办工厂30余家,有国营集体商店及个体商店摊贩700余家。到2008年,拥有工业企业80多家。
2、广水城区
广水城区位于市境东部,地处东经113°59′—114°00′,北纬31°36′—31°37′,西距应山城区19km,东距大悟县城8km,北距武胜关20km,南距孝昌县45km。2008年建成区面积约12平方公里,城区总人口79839人。
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已形成集镇。镇南刘家畈有梁代义阳郡遗址,明洪武年间设有巡检司,嘉靖年间广水镇属仁义乡,清康熙年间为惠育乡广水店,同治年间为马际会、广水会。民国初年复设广水镇,1928年为东区,1931年为二区区公所所在地。1936年分设广水镇、马际镇。1947年更名为中正镇,不久又改为广水镇。次年为东区区公所所在地。1949年属广水区,1950年设广水镇,下辖解放街、中山街、人民街、工新街4个街政府,1955年更街政府为居委会。1958年与广水区合并成立东风人民公社,为第四管理区,1959年恢复广水镇。1967年改中山街居委会为红旗街居委会。1975年设广水镇人民公社,1979年恢复广水镇。1981年更居委会为街道办事处,下辖解放路、中山街、车站路、工新街4个街道办事处(含15个居民委员会88个居民小组)及6个村(含35个村民小组)。1988年撤县建市,广水镇更名为广水办事处,2003年更名为广水街道办事处。现辖11个社区居委会、10个行政村,总人口8.8万人,国土面积70平方公里。
广水城区沿广水河呈带状分布,北靠中华山,东濒广水河;霞家河自东而西,长胜河自西而东,分别于广水城区北南两端汇入广水河。河段支流多而河床浅,每逢山洪暴发,河水猛涨,一片汪洋,相传因此得名“广水”。
清同治年间修筑城堡,名为广水堡。共设4门,南北两门洞在街道两端;街长约600m,宽约5m。铁路通车后至民国年间,城堡逐渐废除,街道由南门洞沿铁路向南延伸约2000m,弯曲窄长,统称正街。1947年将正街分为中正北街、中山街、中正南街。至建国初有西河街、武元桥、光复街、中正南街、中山街、中正北街、横街、丁字街、铁路边、河南街、东河街11条街道。1950年更河南街为工新街、中正北街为人民街、中正南街为解放街。1967年更中山街为红旗街。1981年将正街统称为中山街。1985年后,新建的街道有:军民路、新建路、解放路、车站街和公园路。20世纪90年代,城区市政设施建设进入高峰期,相继建成中山广场、铁路北立交桥、东河大道、武胜路、武元路、八一路、桐柏大道、铁路中立交桥、解放路、韩家岗路、中山大道,并实施排水设施等配套工程。21世纪初,城区新建市政项目很少,主要是对既有设施进行完善、配套。
广水城区地处南北要冲,清乾隆二年(1737)设广水驿站,光绪二十五年(1899)建广水火车站,后逐渐形成鄂豫间商品交换的重要市场。抗战前为鼎盛时期,信阳、罗山、光山、礼山、随县、枣阳及应山的商人大多至广水购货,运出货物以粮食、棉花、猪鬃、毛皮、梓油为大宗,运进货物以糖、盐、火纸、布匹、染靛、五金为大宗。全镇人口约2.1万人。日军侵占时,三分之二的街道划为军事区,商业被日伪合作社控制,商人大多逃散,市面萧条,人口约7000人。日本投降后,商业又获生机,人口增到2.2万余人,中小商贩比战前增加一倍多。至建国前夕,有各类行栈店铺作坊2900余家,其中以行栈居多,生意居首,次为花粮行、转运业、米厂、杂货、广货;还有小型烟厂、肥皂厂共计15家。建国后经过公私合营,形成以国营为主体的商业网点。1979后市场开放,个体从业人员猛增,中山街商铺相连,购销两旺。20世纪70年代工业发展较快,至80年代有卷烟、化肥、机械、陶瓷、玻璃等20多个行业近70多个厂家,每年上交利税都占全县工业企业上交利税的60%以上,为全县重要工业基地。至2008年,工业企业发展到200多家,工业产品达600余种,形成以卷烟、造纸、印刷、医药、电瓷、化工、塑胶、机械、制衣、石英为主的工业体系。
3、湖北广水经济技术开发区
湖北广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市境东北部,地处107国道与10号省道(宋长线)所围成的三角地带,属广水城区规划区范围。东距大悟县6公里,南距孝昌县43公里,西与广水城区隔河相望,北距武胜关18公里。开发区腹地地势较平坦,南面多山,东面和北面为丘林岗地,西临广水东河。区内有一条霞家河,源于乐城山西麓,自东向西从其中部蜿蜒流过,终注广水东河。流长5.9公里,河面平均宽约30米。这里,交通条件十分优越。107国道从其东北部纵贯南北,南可到达武汉市,北可到达北京;10号省道从其南部经过,东可直达大悟县,西经广水城区到达应山城区;京广铁路新线从其西部沿广水河纵贯南北,广水新火车站设于区北武胜关镇培龙村,距中心区1.5公里;东距京珠高速公路15公里、京广高速铁路20余公里;南距建设中的麻竹高速公路10余公里。
20世纪80年代前,此地为东黄家岗、西黄家岗、杨家河、胡家湾4个自然湾落,周围为田地。20世纪90年代初,为顺应改革开放发展形势,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此兴建经济技术开发区。1992年黄岗、中华、永丰三条街道动工建设,1993年4月13日市委、市政府举行广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开集仪式,拉开建设维幕。市委、市政府决定,来黄岗、中华、永丰三条街经商的,实行税费全免,吸引外资外商前来建厂置业。1993年5月开发区主干道鄂北大道建成,两侧开始兴建工业企业。1994年2月,成立中共广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委员会。1997年建成的主要工业企业有:广水市东篁日用化工厂、广水市广水精米厂、广水市武胜关供水工程、广水市鄂北精米厂、广水市茂鑫特种胶带有限责任公司等。1997年8月,东篁镇合并到开发区,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2001年,开发区年销售收入2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21家,形成了以粮食加工、化工玻璃、电子、机械为主的工业体系,年工业产值20234万元。2006年广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省级开发区,为副处级单位。
2008年建成范围:东到新岗;南到鄂北大道南侧50-100米;西到广水河边,北到107国道两侧及广水新火车站。1993年至2008年共建房280栋(厂房除外),总建筑面积655200平方米。居民小区2个,总占地面积92.4亩。已建成主要街道、道路8条,总长度8960米,总面积19.9万平方米。区内已基本形成纵横交错的道路骨架网。
4、十里城区
十里城区位于应山、广水城区之间,地处北纬31°32′—31°45′,东径113°49′—113°57′。西距应山城区5公里,南距麻竹高速公路入口2公里,东距广水城区14公里。10号省道(宋长公路)纵贯全境,向东可直达广水城区,向西可直达应山城区。
十里集镇形成于清同治年间。相传古时河东岸有3户姓阙的人家,以种地、放羊为业。有一户姓李的人家,户主是跛脚,以开茶烟店养家糊口。从东西来往的生意人,特别是挑担的,都要在这里歇歇脚,喝碗茶,抽袋烟,然后继续赶路。古时做生意都是肩挑、驴驼、车推,挑担者五里一小肩,十里一大肩,而驴驼或推狗头车的人都是十里一歇,十里河距城关十里,距广水三十里,往东走是第一肩,往西走是第三肩也是最后一肩,人们坐下来喝茶、抽烟,再一鼓作气挑到城关。见姓李的人家生意做的越来越火红,姓阙的人家也在路边搭起了凉棚,卖茶、卖烟,还卖炒熟的花生、碗豆、黄豆之类的小吃,生意很红火,到乾隆年间,在河边做生意的人竟达数十家。十里之名由此得来。
1949年设十里河区,1975年设十里人民公社,1984年1月并入城郊区,1987年9月组建十里乡。1988年12月设立十里办事处,2005年乡镇合并时,原宝林乡的10个村并入十里办事处。境内有十里河、同兴店、杨家岗3个集镇。国土面积205平方公里,辖2个社区、29个村(含38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0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331人。
解放前,十里河集镇仅十里河街、杨家岗街和同兴小街3条土石沙小街,逢农历双日为集。解放后至20世纪80年代,集镇建设比较落后,几十年无变化,基本无市政设施。1988年将十里列入城区范围,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之中,市政建设步伐加快。20世纪90年代末期建成一条新街,长约200米,宽30米。2007年辉盛大道动工建设,两侧建起了楼房,市政设施开始配套建设。1998年建成区面积约0.25平方公里,2008年建成区面积约0.5平方公里。
(二)乡镇集镇
1、城郊乡
城郊乡位于市境中部偏西,北西南三面环绕应山城区,乡政府距应山城区中心2km。1949年设大邦区,1955年1月大邦、十里河合并为城郊区,1958年改为灯塔人民公社,1959年改为城郊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区建制;1975年2月撤区并社,分设城郊、十里人民公社,1984年1月合并为城郊区;1987年10月撤区并乡,撤销城郊区,分设城郊乡;撤县建市后,城郊乡承前制;1990年8月,大邦管理区从长岭镇划归城郊管辖。国土面积118.9平方公里,总人口5.27万人,辖20个行政村。
大邦店 原大邦乡驻地。清同治年间形成集市,相传有个叫张大邦的人在此搭棚开店,遂称大邦店,原为马坪至应山必经之地。主街呈南北走向,长400米,北端横街长150米,东端沿公路形成一条新街,长100米,宽8米。1948年设西区,1949年设大邦区。徐家河水库建成后,集市较冷落,以鱼类交易为大宗。有公路与应山相连,有机船可达马坪、长岭。
2、武胜关镇
武胜关镇位于市境东北部,地处鄂北门户武胜关下,东邻大悟县,南靠广水办事处和杨寨镇,北与河南信阳接壤,西与中华山林场毗邻,为全省十大“口子镇”之一。解放前,武胜关属地曾有武胜关、孝子店、南新店、冷棚岗四个集镇,其中武胜关集镇在日本侵占时期被毁,其他集镇也只有少数手工作坊,市场萧条冷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集镇建设步伐加快,集贸市场活跃,医药、食品、农资、日杂、供销遍布城乡。武胜关镇原为东篁店镇,1995年底被省政府批准为边贸口子镇,1996年12月更名为武胜关镇。1997年8月,武胜关镇与广水开发区合并,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原广水办事处乐城、冷棚两个管理区整体划拨其管理,镇政府由孝子店适至开发区。2006年,广水开发区升格为省级开发区(副处级单位)。有开发区、南新店、孝子店、冷棚4个集镇。有国土面积216平方公里,现辖22个村,人口4.2万人。
下辖集镇:
广水开发区 1992年6月市委市政府动工兴建广水开发区。至年底,连接107国道和广水办事处的鄂北大道水泥路面建设完工,占地318亩的黄岗集贸市场基本建成。1997年后,完成黄岗、永丰、武阳、中华4条街路面硬化,完成鄂北大道绿化带、人行道的美化、硬化,完成京珠小区建设,修建街道6条。至2008年底,建成双剑风机、吉阳食品、浩然包装、天桥机械、鄂北米业等规模企业。
冷棚岗 原冷棚乡驻地。民国初年形成集市,开始只有几户人家搭草棚摆摊设店,供来往广水的人歇脚,因冬天风大很冷,故名。老街呈东西走向,长100多米,宽7米。广水至大悟的公路由此通过。
南新店 清代为永丰店,又称永丰新店。京汉铁路通车后,为有别于武胜关北的新店,定名为南新店。建国后曾是东篁店区和南新公社驻地。1985年为南新乡驻地。老街呈南北走向,长200米,宽7米。1983年后又建新街一条,与老街呈“丁”字形。1985年有人口12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8人,另有自理户口320人。设在南新店西侧的火车站,名“东篁店”,系从原东篁店现孝子店车站迁来,站名未改。
孝子店 原孝子乡驻地。原名东篁店,又名东旺店,清道光年间出了个孝子受到官府褒奖,于咸丰九年将东篁店改名孝子店。隔河分上下两街,上街为老街,下街为京汉铁路通车后逐渐形成的街道,长800米,宽8米,为集贸市场。集体、个体工厂十数家,107国道由此通过。
3、杨寨镇
杨寨镇位于县境东南部,东邻大悟县,南毗孝昌县,北与广水街道办事处接壤,西与李店乡、太平乡以广水河为界,距应山城区39km。国土面积106.8平方公里,总人口5.46万人。1961年设杨寨区,1981年设杨寨镇(公社辖镇),1988年撤县建市杨寨镇承前制,2004年村级组织撤并后辖23个行政村、1个社区。有杨寨、方店、京桥、邓店、东余店5个集镇。
下辖集镇:
杨寨 原是一个自然村,因东北面有一杨姓山寨,故名。京汉铁路通车后设杨家寨火车站,逐渐形成集镇。1970年后,杨寨经济发展较快,在老街西端新建一条长300m、宽20m南北向的新主街。1985年在主街南端又新建东西向横街两条。3条新街均为水泥路面,建有货棚货亭,集贸市场活跃。原省铁合金厂破产后,重新兴建了杨寨冶金园。
方家店 清初形成集市。京汉铁路通车前集市贸易较为活跃,有店铺、行栈数十家。通车后,因杨家寨建有火车站而日趋繁荣,紧邻的方家店市场日趋萧条。建国后,杨家寨为区所在地,方家店便有街无集。老街是南北走向,长150m,宽5m。京广公路由此通过。1996年10月杨寨镇政府迁至107国道和黄杨公路交汇处的方店,方店中心集镇逐渐成为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京桥 原京桥乡驻地,又称下京桥。清代设会,民国设乡,1949年设京桥区,1950年区公所迁至杨家寨,此地设乡。老街呈南北走向,长70m,宽4m;南端有一横街,长30m,宽5m。有公路与广水、杨寨相通。
邓店 原邓店乡驻地。位于广水、大悟、孝昌三县(市)交界处。清同治年间已形成集市。老街南北走向,宽4m;1985年在老街北部扩建一条新街。农历单日为集。大宗交易为粮食、木材。有公路至杨寨和大悟县黄麦岭。
余店 又称东余店,原东余店乡驻地。清同治年间已形成集市。老街呈南北走向,长200m,宽5m;1985年老街向北延伸长100m,宽10m。街中段单孔拱形牌楼尚存。有通往孝感的公路。
4、李店乡
李店乡位于市境东南部,北与广水办事处连界。国土面积82.5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总人口4.5万人。1949年5月属京桥区,1955年属广水区,1958年属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改为广水人民公社),1961年属杨寨区;1975年撤区并社,设李店人民公社;1983年设区建乡,并入杨寨区。1987年9月撤区并乡,分设李店乡。1988年撤县建市后,李店乡承前制。有李店、张杨、东草店、应店4个集镇。
李店 又称“红石李店”,清咸、同年间为县境东南重要集镇。李店老街有4条,分别为正街、后街、西岔街、东马家巷。清同治年间筑有城堡,名为兴隆堡。铁路通车前河南至汉口的大路由此经过,广水商人到李店进货。铁路通车后,李店商业逐渐衰落。1979年后,过往班车增加,工商业有新发展,沿公路形成一条新街。农历双日为集,以粮食、大蒜、花生为大宗交易。2008年,建成红石大道,形成4横3纵的集镇街道。
张杨 原张杨乡驻地。地处县城至李店、太平的三岔路口。相传明初有张、杨二姓移居于此,兴街做生意,故名“张杨店”。老街有4条,呈“井”字形。铁路通车前生意兴隆,有较大的行栈,以木料行生意最大。铁路通车后,以土布交易为大宗。建国后因交通闭塞,生意较差,春夏以蒜苔、蒜砣交易为大宗。有公路通城关、李店、广水。
应店 原应店乡驻地。清同治年间已形成集镇。铁路通车前为东肖店至县城的捷径,生意较好。1951年曾在此设应店区,1953年撤区设乡。有简易公路连接李店、广水。
东草店 原东草店乡驻地。清末有人在此盖草棚开饭店,取名东草店,以别于西草店,故名。
5、太平乡
太平乡位于市境南部偏东,东南与孝昌县王店镇隔河相望,西南与安陆市赵棚镇毗邻,是“吉阳大蒜”的主要产区。1949年5月属京桥区,1955年属广水区,1958年属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改为广水人民公社),1961年属杨寨区,1975年设太平人民公社,1979年并入李店人民公社,1983年并入杨寨区,1987年9月撤区并乡分设太平乡。1988年撤县建市,太平乡承前制。2004年4月撤销管理区,辖11个乡直部门。2004年6月撤村并村,全乡合并为16个村。国土面积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82公顷,2006年末总人口32146人,其中农业人口31393人。有太平、肖店、高店3个集镇。
下辖集镇:
太平 太平乡驻地。明嘉靖年间已形成集镇。老街长670m,宽4m,南北走向。建国前有各种行栈、店铺几十家,有河运下通汉口,商贾过往频繁,生意兴隆,为县境东南重镇之一。建国后,与老街成“丁”字形,建成一条新街,长150m,宽10m;另有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街道各1条。1997年以后,改建兴建了3条主街:1997年兴建了长480m、宽25m太平北街,2000年建成了以农副产品销售为主的吉阳大市场,2006年兴建了中正街。2000年4月,乡政府搬迁至新办公大楼。
肖家店 又称东肖店,原红旗乡驻地。清同治年间已形成集镇。位于安陆、孝感、应山三县交界处,广水河与应山河在此交汇流入澴水;清代至民国河运可下通汉口,行商过往频繁。清咸丰四年太平军由此进入应山。铁路通车前为县境东南物资集散地,是重要河运码头,常有木船上百只,商业购销两旺。50年代后河运不通,商业萧条。1958年更名为红旗,1980年恢复东肖店名称,1985年又改称红旗,2000年街道改建并延伸300m,新增民营工商户250户。有公路通李店、广水。
高家店 亦称高店,原长山乡驻地。清代已形成集市。2000年兴建了高店新街,有李店至东肖店简易公路经过。
6、陈巷镇
陈巷镇位于县境南部,是广水市的南大门,素有广水市的“粮仓”之称。南与安陆市接壤,北与骆店乡毗邻,东邻太平乡,西接平林,距应山城区18km。1949年6月设陈巷区,1958年11月建立红旗人民公社,1961年4月恢复陈巷区。1975年2月撤区并社,分为陈巷、吉阳、联兴3个人民公社,后又改设陈巷、骆店人民公社,1979年合并为陈巷公社。1984年设区建乡,再次恢复陈巷区。1987年撤区并乡,分设陈巷镇、骆店乡。1988年撤县建市,陈巷镇承前制。国土面积134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和1个街道居委会,总人口5.3万人。有陈巷、刘店、寿山新街3个集镇。
下辖集镇:
陈巷 原为陈姓大湾,中有一条深巷,故名。在清代形成集镇,民国年间安应公路由此通过,集市贸易比较活跃,为县境南部重要集镇。老街呈南北走向,20世纪60年代老街北端有区乡行政机关及学校、卫生院、电影院。1981年形成一条新街,后沿公路又形成一条新街,长500m。1998年,建成长3.2km宽40m的平洑大道。2000年建成幸福大道,2003年10月建成西正街商贸小区。
寿山新街 原寿山乡驻地,位于寿山东麓。原只有几间草屋的小街,被大火烧毁后逐渐恢复成一条瓦屋新街。街呈南北走向,长约200m,宽4m。有简易公路北连应山至长岭,东接陈巷。
刘店 原刘店乡驻地,位于吉阳山北麓。清同治年间已有集市。1975年曾在此设吉阳人民公社,当年撤销。以盛产吉阳白蒜闻名。有公路通城关和陈巷。
7、骆店乡
位于市境中部偏南,是农村“两票制”(群众投信任票、党员投选举票选拔村党支部书记)的发源地。北邻城郊乡,南接陈巷镇,西通长岭,东面与李店、十里接壤。国土面积103.6平方公里,下辖21个行政村,2006年末总人口4.68万人。有骆店、联兴街、西草店3处集镇。
下辖集镇:
骆店 骆店乡驻地,明嘉靖年间已有集市,为驿路铺司。老街呈南北走向,长400m,宽5m。1998年建骆店新街和新集贸市场。平洑路、宋长路两条省道穿境而过。
联兴街 原联兴乡驻地。原无集镇,1956年在此设联兴乡。徐家河水库建成后,移民到此定居,建新街形成集镇。街呈东西走向,长150m,宽10m。
西草店 原西草店乡驻地。清代有屠夫在此搭草棚子卖肉,后逐渐形成集市。街呈南北走向,长200m,宽5m。应山至刘店的公路由此通过。
8、长岭镇
位于县境西南部,涢水东岸,距应山城区35km。1949年5月属马坪区,1958年属长青人民公社(1959年改为马坪人民公社);1961年徐家河水库建成,撤销马坪区,设长岭区。1975年2月撤区并社为长岭人民公社,1981年设长岭镇(公社辖镇),1984年1月恢复长岭区,1987年9月组建长岭镇。1988年撤县建市,长岭镇承前制。1990年8月,双河、新店、肖店、大邦4个管理区分别划归马坪、关庙、城郊管辖。2005年4月,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时将平林镇并入长岭镇。全镇国土面积216平方公里,人口7.69万人,有长岭、平林、云台街、骑龙4处集镇。
下辖集镇:
长岭 长岭镇政府驻地。清代已形成集市,因处徐家河与涢水交汇处,为市西物资转运地。老街呈南北走向,长150m,宽5m。后向北延伸450m,沿汉孟公路经老街东侧又形成一条新街,长约500m。1994年至2000年,先后开发日光岛,修通环岛路,建成水城大市场、水城大道、涢水大道、星光大道、柳堤街、星光南路居民小区、文化路居民小区。2001年,完成星光南路、星光北路、南正街、北正街、大坝中心的路面硬化,修通了开发岛屿的公路。
长岭集镇东为行政事业单位及徐家河水库管理局驻地,北为徐家河水库;建有孝感地区疗养院、长航疗养院及地区财校。宋长公路与汉孟公路在此衔接,汉丹铁路由镇西穿过,涢水航运可达武汉,徐家河水库有机船与库区集镇相通。
平林 原平林镇政府驻地,位于广水、安陆、随州三市交界处,距应山城区49km。明代为“平里市”,设巡检司。清同治年间改称平林市。1975年设镇,2005年4月并入长岭镇。老街有正街、横街各一条,正街呈南北走向,长300m,宽5m。原建有城墙、城门和望楼,建国前因战火毁坏。1953年后在老街东侧建街2条,与老街呈“川”字形排列。1978年后,在汉孟公路东侧建新街一条,长约1000m,现有街道3条(正街、丁字街、建设街)、巷子两个(丁家巷、易家巷)。平林是广水市西南部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有集贸市场4处。农历双日为集。市场繁荣,农历腊月高峰期人流近万。20世纪初, 2001年境内鸡汤馆发展到28家,“平林鸡汤”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菜肴,并推出“平林烧鸭”、“平林干扁白条”、“平林鳝鱼火锅”、“平林礼品鸡汤(精包装)”等系列特色名菜。
云台街 原为云台乡驻地,因北依云台观,故名。街呈南北走向,长200m,宽6m。紧邻十长公路和徐家河水库。
骑龙 原骑龙乡驻地,坐落在一条蜿蜒似龙的岗上,形似骑龙之势,故名。历史上因上河南下应城的行商挑夫都要在此地歇脚,逐渐形成集市。街呈南北走向,长150m,宽5m。徐家河水库建成后,此岗形成小岛,依靠船舶通行。骑龙岗以“骑龙芝麻饼”较为有名,旧有“明太全”饼子铺,商标注有“坐东朝西,满汉果品”字样。
9、马坪镇
马坪镇位于县境西部,东距应山城区48km,北距随州市25km。民国时期为马坪镇, 1949年改马坪区,设马坪街。1953年属第九区,1955年改名第二区。1956年属第六片指导组,设马坪乡。1957年复属马坪区。1958年属长青人民公社,设马坪管理区。1959年改为马坪公社。1961年至大革命期间马坪镇建制几经变化,1975年撤区并社恢复马坪大公社。1970年马坪镇并入马坪公社。1983年设马坪镇,1988年撤县建市,马坪镇承前制。1990年8月,双河、新河两管理区从长岭镇划归马坪镇管辖。国土面积97.3平方公里,下辖4个社区、14个行政村,总人口42866人。有马坪、棚子岗等集镇。
下辖集镇:
马坪 正德年间形成集镇,是进出襄樊、鄂西北的必经之地,历为应随边界物资集散地。镇区依山带水,北以将军山为首,东、南、北有五座山丘伸向平畈,呈“五马奔槽”之势,相传由此得名“马坪”。西傍涢水,自北南流;清水河由蜂子山向西南流,于下街会馆桥处蜿蜒北折,横穿市区入涢水。河上有石桥五座,俗称“金锁五道桥”。清同治年间修建城堡,名将军堡,城墙三面环水,一面绕山,城堡与山、水相互环绕,雅称“玉带白璧”。主街分上、中、下三条街,长约600m。商业贸易多集中在柳林街和中街,工厂大多分布在汉孟公路两侧,镇政府、中学、电影院、卫生院集中在鹅堰街。1988年至1996年,铺设文化站至电影院街道路面,建成农贸市场、自来水公司、府河大桥、国道新街。1997年至2001年,建起开发区蔬菜批发市场及小商品市场,开发涢水小区、军山步行街、汉孟南街3个小区。2002年后,建成余马环城公路,改造了柳林和梅林街主干道,建成军山步行街、涢水小区、四级客运站以及百家福超市和顺泰仓储两家商贸企业。
棚子岗 位于马坪镇北,20世纪80年代初为棚子岗管理区所在地。是新河口、花园、中心寨、三井寨的商品集散地和余店至马坪的必经之路。20世纪60年代初形成集市,街长150m,宽6m,有个体经商户40多家。农历单日为集,当地称“露水集”。
10、余店镇
余店镇又称“西余店”,位于县境西北部、先觉庙水库东岸,西与随州市曾都区相望,距应山城区31km。是“三白”蔬菜(白皮黄瓜、白皮茄子、大白菜)之乡。1949年5月设余店区,1958年5月为七一人民公社,1959年更名为余店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余店区,1975年2月撤区并社,分设关庙、兴隆、余店人民公社。1977年撤销兴隆人民公社,并入余店人民公社。1983年设区建乡,设余店区。1987年9月撤区并乡,分设兴隆乡、余店镇。1988年撤县建市,余店镇承前前制。2005年4月,原兴隆乡并入余店镇。辖39个行政村,国土面积248平方公里,总人口63407人。有余店、界河、兴隆、徐店4个集镇。
下辖集镇:
余店 清代已形成集镇,民国年间设乡,建国后为区、乡所在地,1981年设西余店镇(公社辖镇)。老街呈东西走向,与横街成“丁”字形。总长320m,宽5m,1985年沿公路形成一条新街。1995年兴建了大小街道6条及北街工业区、老街商业区、南门贩开发区、菜园街蔬菜市场、文化街文化用品区,集镇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2倍。1997年至2001年,完成集镇的绿化、硬化、美化、亮化建设,兴建南门畈至连三塘农贸市场、老街小商品市场。2002年后完成连三塘、沿河路、双园路开发,2005年建成余店兴隆客运站,完成北街路面的硬化、南街路灯的安装和街道的绿化工程,建成余店新大桥,百家福、中百、供销等超市先后落户余店。至2008年,余店镇区面积发展到4平方公里,集镇人口达到2.5万人。
兴隆 原兴隆乡驻地。此地原无集市,相传从北边“十八塔”迁来,清同治年间已形成集市。传说有人建房挖墙基发现两个浑圆大石头,似龙眼珠,遂以为此地有龙将兴,取名“兴龙”,谐音“兴隆”。街呈南北走向,长200m,宽5m。有余店至马坪的公路由此通过。
界河 原界河乡驻地。清同治年间为界河新店,处应山与随县交界处一条小山岗上,原街呈东西走向,长约300m。1959年先觉庙水库建成,新店被淹。1964年在李家湾建成新街,长150m,仍称界河。在余家店西北5km,有公路相通。以特产柿片、柿饼较有名。
徐店 原徐店乡驻地。清同治年间已形成集市。街呈东西走向,长250m,宽5m。为随应边境较活跃的集市。街东头遗存有古戏楼。有公路与应山、随州相通。
11、关庙镇
关庙镇位于市境西部、徐家河库区上游,地处半山区、半丘陵地带,距应山城区17km。1949年5月分属大邦区和余店区。1958年分属七一(余店)、灯塔(城郊)人民公社,1961年分属余店、城郊区。1975年2月撤区并社,设关庙人民公社。1983年设区建乡,更名为关庙区。1987年撤区并乡,改为关庙镇,肖店划归长岭镇。1990年肖店划回关庙镇。国土面积170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人口5.8万人。有关庙、天子、肖店、龙泉、聂家店5个集镇。
下辖集镇:
关庙 关庙镇驻地。老街呈东西走向,长150m,宽5m。1983年后沿公路与老街并列形成一条新街,1985年后在老街东端又形成一条南北向的新街。老街为集贸市场,以农历单日为集。1993年3月开发关庙西街,全长300m,宽25m; 2000年,完成了龙泉街道路面硬化改造、自来水安装工程。2006年完成了三条街道路面硬化和绿化带建设。
天子 原天子乡驻地。原为栎柯子岗。1913年在此兴街,街呈南北走向,长250m,宽6m。因处余店至县城的大路上,生意兴旺。有城关至余店的公路从街附近通过。
龙泉 原龙泉乡驻地。明嘉靖年间为龙泉铺,清同治年间为龙泉镇,别名“溜子镇”。位于龙泉河东岸,街呈东西走向,老街长200m,宽7m。1981年沿公路与老街并列建新街一条,长100m,宽10m。
肖店 又称西肖店,原肖店乡驻地。清代形成集市,原址在河畈上,老街长150m,宽6m,因处在徐家河水库洪水线内,1964年拆迁,在原址北边山坡上重建。主街呈南北走向,长200m,宽9m,南端有一横街,与主街呈“丁”字形,长100m,宽7m。以农历双日为集。有公路与关庙、骑龙、兴隆相连,有机船与长岭相通。
聂家店 在肖店西4km处,属关庙镇聂店村。清同治年间形成集店,徐家河水库建成后被水阻隔,无集市。
12、吴店镇
吴店镇位于市境西北部,北与河南省信阳市董家河、狮河港接壤,西与曾都区殷店镇、草店镇毗邻,东南与郝店、余店镇相连,距应山城区45km。1949年5月设吴店区,1950年属郝店区,1951年7月分设吴店区,1958年属上游(郝店)人民公社,1961年属郝店区;1975年2月撤区并社设吴店人民公社;1983年设区建乡设吴店区;1987年撤区并乡,分设吴店镇、浆溪店乡;1990年11月撤销浆溪店乡,并入吴店镇。国土面积246平方公里,下辖15个村,总人口30529人。有吴店、浆溪店、泉口3个集镇。
下辖集镇:
吴店 又称吴家大店,清初形成集市,以吴姓居多而得名,历为区乡机关驻地。吴店历史悠久,有黑洞湾古墓群、王子店古遗址等古文化遗址,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中原军区、中原局、鄂豫游击支队等8处革命旧址被省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街呈南北走向,长500m。1978年后沿公路与老街并列形成一条新街。建国前盛产木梓,街上加工梓油的作坊有10余家。建国后盛产香菇、木耳、云雾m、茶叶、天麻、板栗和银杏,建有香菇交易市场。
泉口店 原泉口乡驻地。明嘉靖年间已形成集市。有发现上游罗汉肚山的一股地下水至街边流出,故名。街呈东西走向,长200m,宽5m。街东河滩有古柳3株,皆3人合抱,枝干苍劲,荫遮数亩。
浆溪店 原浆溪店乡驻地。明嘉靖年间已形成集市。原址在“下店”。每当山洪暴发,街上泥浆成溪,故名浆溪店。1929年被山洪冲毁,在北800m处山岗上(即现址)重建,别称“将军店”,街呈南北走向,长500m,宽6m。处河南信阳、湖北随县、应山两省三县交界地,为较活跃的边界集镇,建国前有粮行、糖行、山货行数十家,以山货交易为大宗。原浆溪店锅厂建于清代,为应山最早之工业。有公路通城关及河南信阳。
13、郝店镇
郝店镇位于市境北部,与河南信阳山水相连,距应山城区25km。1949年5月分属吴店、蔡河区,1950年并为郝店区,1951年7月复设吴店、蔡河区,1958年合并为上游人民公社,1959年更名为郝店人民公社,1961年分为蔡河、郝店区;1975年撤区并社,分设吴店、郝店、蔡河人民公社;1983年设区建乡,设郝店区。1987年撤区并乡,分设郝店镇、花山乡。1990年11月撤销花山乡,并入郝店镇。国土面积229平方公里,总人口3.72人,辖17个行政村、一个社区和一个国有林场。
下辖集镇:
郝店 郝店镇政府驻地,明代称孟家畈,1928年改名郝家店。老街呈南北走向,长800m,宽6m。南段为集贸市场,北段为行政机关、学校、医院、商业、文化等单位驻地。20世纪80年代沿公路与老街并列形成一条新街。以农历单日为集,为县境北部土特产品重要集散地。从1993年冬开始历时3年,建成1条宽24m、长1.5km的郝店新街。1995年相继建成镇政府、邮电、信用社、农行、工商所等机关办公大楼和民用住宅楼。1997年至2001年,街道形成三纵四横格局,集镇面积由原来的0.7平方公里扩展到1.5平方公里。2002年至2006年,完成新建下水道3270m,新增供水管道1300m,街道硬化7600平方米,新建客运站一个。
高楼 原高楼乡驻地。清同治年间形成集市。老街中心原有一高楼,街两头各有一座牌坊,由此得名。1932年,楼房倒塌,建国后牌坊拆毁。老街呈南北走向,长100m,宽5m。应山至浆溪店的公路由此通过。
花山 原花山乡驻地。清同治年间为花山新店,在花山(又称大花垛)南麓,距黄蓬坳2.5km,与河南连界,市场活跃。花山水库建成后被淹没,在大坝右侧重建新街,呈东西走向,长150m,宽10m。有公路至郝店。
关店 原关店乡驻地。清康熙年间形成集市。1978年乡行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迁至相距1KM冯家岭,仍以农历单日为集。
14、蔡河镇
蔡河镇位于市境北部、桐柏山南麓,北与河南省接壤,南距应山城区14km。境内有大贵寺、三潭风景区。1949年5月设蔡河区,1950年属郝店区,1951年7月分设蔡河区,1958年属上游(郝店)人民公社,1961年设蔡河区;1975年2月撤区并社,为蔡河人民公社,1983年设区建乡,为蔡河区;1987年撤区并乡分设蔡河镇、平靖关镇。1990年撤销平靖关镇,并入蔡河镇。2005年4月原宝林乡的院子湾管理区划归蔡河镇管辖。全镇下辖24个行政村,国土面积252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人。有蔡河、黄土关、小河、监生店4个集镇。
下辖集镇:
蔡河 清代形成集市,民国年间设乡,建国后均为区、乡所在地。老街在甸子山下,呈南北走向,依山临河,长200m,宽5m,中段有一横街,西穿老街,东临公路。后沿公路又形成一条新街,均为集贸市场。行政机关及电影院、医院在甸子山。蔡河公路桥建成后,河东沿公路又形成宽敞的新街,有粮管所、变电站、中学等单位。1997至2001年,完成了镇区2条街道硬化、亮化、绿化工程,铺设了800m长、20m宽的东晨路柏油路面,修建了蔡河农贸市场。
监生店 原监生店乡驻地。清同治年间形成集市,相传明朝此地出了一个监生,在枣林岗开店兴集,故名。街呈南北走向,长150m,宽5m。镇北洪济桥,为单孔麻面红条石拱桥,如有雨点溅落痕迹,又名“雨点桥”,今扩宽为公路桥。
小河 原平靖关乡驻地,又称“北小河”。清同治年间形成集市,老街呈南北走向,长150m,宽5m。20世纪70年代后发展快,房屋增加较多。信应公路由此通过。
黄土关 即黄土关新店,原黄土关乡驻地。传说清代为朱家店,在关口南1.5km处,后因火灾夷平,在关口南3.5km处选址重建,故名新店,街呈南北走向,长200m,宽7m。有公路至蔡河、城关。
(六)废弃集镇
武胜关街 在武胜关上,原有居民80户,以开饭店、茶棚、骡马店等为主。有城墙设南北城门。为鄂豫分界。有自修庵、关帝庙。1938年日军侵占武胜关后,将民房全部拆除,改建据点,从此无街市。
郭店 在广水街道办事处南15公里,邓店北4公里处。属原邓店乡郭店村。清同治年间为东驿路集店,民国年间无集市。
三里店 即平靖关店,在平靖关南1.5公里处,明清平靖关巡检司设此,在平靖关桥南,桥北为街市,旧有店铺,集市已废弃。街呈南北走向,属原平靖关乡平靖关村。
麻穰市 又名麻阳市、麻场市,西魏时为平靖县城。明清为北驿路较大集市,明朝前设过巡检司。街呈南北走向,长500米。50年代有集市,后渐废。属原平靖关乡麻穰市村。
姚公店 在应山城区北6.5公里、监生店南2公里处。清同治年间为北驿路集店,民国年间已无集市。属原监生店乡学习村。
朱家店 在蒋林坡南1.5公里、张杨店北5公里处。清同治年间为东南集路东肖店至县城的集店,民国年间已无集市。属原蒋林乡朱店村
双河店 在应家店西4公里处,清同治年间形成集店,民国年间已无集市。属原张杨乡雷庙村。
魏家店 原地在长岭岗东5公里处,明初为魏姓移民聚居地,初名魏家松林,清乾隆十九年兴集,同治年间为西南较大集镇。徐家河水库建成后被淹没,居民多迁至云台新街。
聂家店 在西肖店西4公里处,清同治年间形成集店,徐家河水库建成后被水阻隔,无集市。属原肖店乡聂店村。
涂家店 清同治年间形成集店,民国年间为过路店,在原团山乡油榨桥村。
傅家店 清同治年间形成集店,民国年间已废,在天子岗西南2公里。
鲁班店 明朝已形成集镇,至清末无集市,有街,南头有鲁班殿,北头有牌坊石碑,1950年后俱毁,原址为自然村,属骆店乡鲁班村。
半坡店 明朝已形成集镇,清同治年间为二十里铺,无集市,原街长150米,南北驿路由街中通过。属蔡河老虎岗村。
杜家店 明朝已形成集市,位于蔡河木搭桥村杜家畈。
殷家店 明朝已形成集市,位于蔡河杏仁山村。
罗家店 原址今余店镇金盘村罗家湾,位于金盘寨东1公里处。
郝徐店铺 现名徐店,属原平靖关乡徐店村。
双河店 在应山城区北17.5公里,位于龙泉河上游两支流交汇处。清同治年间形成集市,民国时已废。今属原高楼乡双河村。
姚家店 在应山城区东17.5公里,清同治年间形成集市,位于同兴店东南5公里处。民国时已衰废无集,属原东草店乡姚店村。
陈家店 清光绪时形成集市,民国时衰废。现属余店陈家河村,位于陈家河东北1公里。
毛家店 在应山城区西南25公里,清光绪时形成集市,废于民国时期。属原云台乡新庵村。
王家店 在应山西城区14公里,清光绪年间形成集市,民国时衰废。位于大邦店西南1.5公里处。属原大邦乡王家店村。
王子店 在应山城区西北46.5公里,古集镇,有遗址。明代前已衰废。位于吴家店西1.5公里处。属吴店镇王子店村。
东湾店 在县城西北47.5公里,位于岩子河之东,故名。明代集市,衰废于晚清。属吴店镇东湾村。
半坡店 清代形成小集市,开设有商店、饭店,为南到武汉必经之地,位于太平乡东北1.7公里处,1950年衰后衰废。属太平乡半坡店村。
上店 以名上肖店。在应山城区东南28公里,清代为河南到汉口的过路小集市,位于肖店街北700米。属太平乡红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