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歌
号子 即劳动号子,分搬运、打硪、打麦和打油号子。搬运号子主要流行于广水。打硪号子又叫硪歌,在应山流行较广,兴修水利或修路夯基时,八人抬硪,一领众唱,边扭边唱,明快有力。
山歌 应山又叫放牛歌,有独唱和对唱两种形式,题材较为丰富,有唱山歌、地名、花名和鸟名的,还有唱古人名的。 抒情意味较浓,声调悠扬嘹亮,有“山上歌儿起,能传七八里”的说法,主要流行在北部山区。
田歌 在田间劳动时唱的歌,分栽秧歌、推草歌、扯秧歌、薅草歌、车水歌。一领众和或二人对唱、众人帮唱,声调高吭辽阔,气氛热烈,欢乐有趣,生活气息浓郁。应山的田歌主要有“啰嗒调”、“高腔”、“喊八歌”等多种曲牌。
灯歌 逢年过节、庙会灯会期间表演民间舞蹈时唱的歌,形式欢快,内容丰富,大多表恭贺吉庆、男恋女爱之情。除跑竹马有固定的“竹马歌”外,其他灯歌曲牌通用,主要有“卖花调’’、“采花调’’、“掐菜苔’’等三十多种。
小调 为劳动之余哼的小曲,应山有生活小调和坐唱小调。生活小调多唱劳动和生活,质朴优美,坐唱小调以叙事为主,如泣如诉。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和齐唱。小调歌词固定,节奏平稳,常呈分节歌状,婉转动听。
风俗歌 应山主要有婚事歌、丧事歌.婚事歌有“铺床歌”、“撒帐歌”、“婚礼歌”、“闹房酒歌”、“鸾文词”等,气氛热闹,欢快活跃。丧事歌有“葬礼歌”、“孝歌”。孝歌又名孝堂歌,大多唱戏文,如“秦雪梅吊孝”、“打蛮船”、“三开棺”等,一般有锣鼓伴奏,悲切缠绵。
儿歌 是儿童们做游戏或休息游玩时唱的歌,它活泼浪漫,怡心悦耳,地方性强。
摇儿歌 妇女们在家里哄小孩睡觉时唱的歌。当地人把小孩睡的床叫摇窝,所以叫它摇儿歌。唱时调柔声轻,幼儿在歌声中不觉入睡,具有节奏性强的特点。
广水民歌的音乐特征
曲体句式:广水民歌的曲体有5种,常见的是上下句式,三句体、四句体、五句体,除以上4种曲体外,还有多段体构成的韵调旋律。结束句常呈重复状,这是灯歌曲体句式的独有特点。
曲种腔调:广水民歌的旋律由字曲相贴的“调子”,腔多字少的“韵调”。但大多数民歌表现为“调子”加“腔”或“韵调”的旋律形态。
调式或调性:根据统计,广水市民歌多呈徵调式(占总数量的83%),羽调式(占总数的5%),宫调式(占总数的9%),商调式(占总数的3%),音阶为五声、四声和六声。
(二)民间舞蹈
龙灯 应山有高脚龙和滚龙两种。高脚龙头粗犷高大,连头带把高丈余,龙身12节,每节为蔑编腰鼓灯状,与龙头龙尾只有麻绳相连。表演时只将龙头上举,或将龙头木柄顶在下巴、额头、肩膀上。滚龙分火龙与水龙两种。火龙染以红色,水龙为白色,龙身一般为13节,有龙珠引导,或作龙戏珠,或作龙翻身,或作龙摆尾,均有锣鼓伴奏。
玩龙灯一般是在夜晚,在村上玩龙灯之前要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在村头空旷地方摆上香案,请出龙灯,点上蜡烛,再请上一位有学识的老先生前来唱赞词。赞词的大意是:
老汉看见我的灯哟,头发白了又转青;
老太太见了我的灯哟,牙齿掉了又重生;
小伙子见了我的灯哟,漂亮媳妇娶进门;
小姑娘见了我的灯哟,能找一个如意郎君;
新媳妇见了我的灯哟,今年定把贵子生;
读书人见了我的灯哟,前程似锦步步高升;
农夫见了我的灯哟,今年又会有个好收成;
行人见了我的灯哟,一路平安转回程。
狮子 以制作和表演的不同,分为麻狮子、皮狮子、武狮子、山狮子等。皆有一人执绣球为引导,前两种只作玩耍状在地上玩耍,在锣鼓爆竹声中作抓庠、睡觉、跌扑、翻滚等状。后三种配有刀枪剑戟,带有武术、杂技风味,或翻凳、或攀桌、或爬杆,均为划地为台,围地表演。
采莲船 又称采船,一般呈宫船状,也有龙、风、鱼状的。传统采船由2人表演,现时形式有所发展,为1人坐船,4人、6人或8人划浆,伴以现代歌,还配上丑角穿行打浑。当地特色的一种玩法叫“玩椅子”。所谓“玩椅子”就是玩船的队伍每到一村,若有较宽敞的场地,就搬出八张椅子,摆成四面八方的圆形。划船人和掌船人在玩的过程中必须从东南西北四方依次从椅子之间绕行,或从椅子上跳跃而过,玩出许多花样。主要表现划船人和掌船人的技巧和基本功,以吸引观众。
高跷 分文高跷和武高跷。西北一带流行文高跷,多扮成戏剧人物,如“八仙过海”、“唐僧取经”、“瞎子闹店”、“喻老四推车”等,在行进中表演,有歌有舞。广水一带流行武高跷,在场地表演,有舞无歌。传统节目“拉犟驴”、“扑喋”、“霸王背剑”等。其中“拉犟驴”最惹人注目,由一个饰骑驴农村妇女表演驴子的各种“犟”劲,由一个饰拉驴的小伙子,表演拉驴赶路的各种“憨”态,由一个饰捡粪老汉追随于后,在其中插科打诨,时而卧地翻滚,时而驴蹦人跃,或玩梯子,或登方桌,或摔大叉,或旋风脚,扣人心弦,风趣活泼,惑人注目。
亮花鼓 由花旦、小丑2人表演。花旦一手执腰鼓形花灯,一手挥动花巾,小丑手挥折扇,在锣鼓声中翩翩起舞,或有泼旦穿行其间,插科打诨。边歌边舞,一唱众和。流行郝店、吴店一带。
此外,还有竹马、推车(又叫喻老四推车)、地花鼓、连湘、蚌精、独龙杠(又叫抬狗老爷)、手狮子、平抬故事、铁心子故事等。
(三)民间曲艺
应山大鼓 即“北路子大鼓”,又叫“打鼓京腔”、“打鼓说书”。主要流行于豫鄂之交的罗山、光山、信阳、应山、大悟及孝感、安陆、随县部分地区。据老艺人讲,北路子大鼓起源于元末白连教,有个叫邱长春的道士到南用鼓书进行“劝教”活动,传至现代已有23代,他也被尊为“邱五”。至清初变化为宣讲圣谕、劝人为善,后逐渐演化为说唱历史及公案、侠义故事。应山的艺人多从师于予南的“高门”流派,并用应山方言说唱,所以叫“应山大鼓”。说书人右手执签击鼓,左手执月牙形铜镰或钢镰两块相碰说唱,说,类似北平评书,唱,与湖北大鼓北路流派接近,基本唱腔有高腔、悲腔及快板,垛句、叠句等;做、分手、眼、身、步四法,以摹拟各种人物的形态表情。演唱的书目,早期主要有《宣讲大全》、《闺阁十二段锦》、《董永卖身》、《孟宗哭竹》等劝善行孝的故事,现时说唱居多为《岳飞传》、《杨家将》、《呼家将》、《鼓公案》、《施工案》、《刘公案》、《七剑十三侠》、《七侠五义》、《大八义》、《小八义》、《九美图》、《粉妆楼》等长篇书目,同时还有不少的小段子和书帽,如《罗成打混》、《吕蒙正赶斋》、《武松杀嫂》、《吕洞宾采药》、《懒大嫂》、《傻女婿》等。建国后组织鼓书艺人说新唱新,也曾说过《红岩》、《烈火金刚》等新书。
架子花鼓 在长方形架子上置鼓、锣、铙、钹、马锣,由3人表演,1人主唱,他人接腔,以沿门演唱为主,又叫沿门花鼓。演唱的多是应山花鼓小戏。如《平贵回窑》、《三姊妹拜寿》、《杨氏送饭》、《西楼会》、《卖绵纱》、《吵嫁妆》、《何氏劝姑》等。
皮影 应山皮影北部受河南影响。南部受安陆云梦影响,用地道的应山话演唱。表演时,1人操作并唱,1人伴奏,乐器有、马锣、小锣、大锣。其唱腔以角色的年龄、行为分为“婆婆腔”、“三生腔”、“夫人腔”、“丑角腔”、“花脸腔”等,并融合民间小调和花鼓戏腔为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乡土气息很浓。皮影戏建国前较普遍,建国后逐渐衰落,现只有数台皮影在农村活动。皮影戏主要剧目有《杨家将》、《薛刚反唐》、《罗通扫北》、《五女征南》、《包公传》、《十美图》等。
此外,还有旱龙船、渔鼓、著书、评书、拉洋片、被窝戏(木偶)、杂技、魔术、武术等。有的在建国后已消失,有的从业人员极少,亦处于消亡状态之中。